2008年11月25日
星期
世人书事

一个少年,何以具有“冷血”的力量

——《换爱》读后
徐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5    [打印] [关闭]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来岁时写出了他的处女作《穷人》。批评家别林斯基读过之后对他说:以你的年龄,应该还不懂得你写得多么的真实。如果别林斯基的话没错,那么,还是一个高中生的边金阳也应该还不懂得自己的小说《换爱》写得如何沉痛。

    《换爱》虽然出自一位少年作家之手,但小说里所呈现出的人性中的惨烈、残酷与沉痛,一点也没有因为作者的年轻而减弱。这也使我想到“冷血”的张爱玲。有不少年轻的女性作家,都尝试过去模仿张爱玲的小说,但最终难得张氏小说之“真髓”。原因只有一点,她们无法做到张爱玲那么“冷血”。

    《换爱》里有一种残酷、惨烈和“冷血”的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名叫张大宝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给全家人带来了种种“不祥”:母亲因为难产大出血而死,外婆因此发疯而溺死水中。他此后只能和自己的父亲相依为命。

    当张大宝渐渐长大、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那精神上的扭曲、心灵里的畸形、人性中的自私、社会上的恶习、成长道路上所无法回避的种种难题和关隘……都暴露了出来,开始包围着这个少年。于是,他开始反抗,学会了打架斗殴、以恶制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结果是,他的爱子如命的父亲,一次次用自己的痛苦去换来儿子的欢乐。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做父亲的如何用自己健康的人生去与儿子痛苦和残缺的人生做“交换”,作者采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完成。他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角色:一块“乳白色的肉团”,它的名字叫“太岁”。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即让父亲的人生、心理、感情和儿子的人生、心理、感情等等相互“置换”。正是这种人生体验的相互“置换”,才使得张大宝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一篇小说无论有多么沉痛,也永远都不会像生活本身一样沉痛。因此,一些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所谓过犹不及。弄不好往往会削弱作品的真实性。好在,在这篇小说里,奇幻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开关”扭开了,我们才看到了人生中黑暗、真实和惨烈的部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