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写农民”不如说“写政治”
作品中的郭存先生于1938年,算起来是新中国农民中的第一代。我这样理解蒋子龙这部作品的初衷:“农民问题最大,不懂农民就不懂中国。”
蒋子龙这一代中国小说家,与所谓“70后”、“80后”新生代作家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现实主义”是他们的创作生命。蒋子龙笔下的“郭存先”其实是有创作原型的,特别是郭存先从一代农民枭雄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农民帝国”,到成为阶下囚的经历,除了名字和艺术细节不是真的,其他都是“史料”,见诸报刊。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一部纪实或者报告文学性质的小说。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一个纯粹的“草根”、政治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民,即使他的身上有几千年来农民智慧的结晶、有质朴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的勇气和能力,也非常遗憾地因为他的人生哲学而不可能走得很远。他的深渊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曾经有过的命运。即使郭存先打造出了“富可敌国”的中国第一村,仍旧摆脱不了成为悲剧性的人物。
郭存先在社会转型时期抓住机会,打擦边球、开飞车、踩线不越线,瞅冷子还会闯红灯,屡有违章却从未翻车——这些都属于精明的算计而不是真正有精神文明的素质。但是,光有算计而没有作为现代文明人的素质,迟早要翻车的。果不其然,这个最聪明的农民随着手中的权力伴随着金钱在短时期内急剧膨胀,终于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他自己的乡里,“公检法”都是自家的,又有绝对庞大的财富,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结果是,被聘来的总会计师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辱骂并殴打致死。为什么呢?抛开一切表面上的原因,骨子里在于郭存先这个农民仇恨知识分子。因为他认为知识分子最瞧不起农民。
在某种意义上,郭存先一个人就代表了农民的世界和能量。从农民的利益和角度,他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他的利益就是农民的利益,他只能看这么远。他表面上只恨知识分子,其实,是恨一切瞧不起农民的人。他做的一切是为农民争口气。可惜的是,从贫穷到渐渐富裕起来了的农民有了钱,却没有获得自由,他们照旧是自己精神上的奴隶!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一向如此。农民性格,扩大了就是中国人的性格。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是中国的城里人,绝大多数不出几代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个农民背景,并不因为这些人进了城市,甚至掌握了权力,就真的能脱离农民。其实他们在精神性格或者精神素质上,仍然还是农民!当然,是隐蔽的农民,这最重要的一点几乎被我们忽视了。在很多场合,“我是农民”,被当成了褒义词。我以为,蒋子龙的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我是农民”这句话所隐藏着的社会悲剧。
《农民帝国》
蒋子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