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

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基

——“211工程”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
吴晶 赵超 郭曼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5    [打印] [关闭]
    1995年,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项被简称为“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提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历史性目标。

    经过13年的实施建设,“211工程”院校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同时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世纪之交的重大决策

    无论是哪一所“211工程”实施院校的教师,回想起十几年前学校的状况,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当时,大部分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陈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现代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师资队伍的“断层”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即使是国内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能力、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此时,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推动着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新时代的到来,对有着独特功能和优势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然而,立足中国的实际,要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由大变强,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之路。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于1995年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三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1995年至2005年,工程共完成投资368.26亿元,来源于中央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等多个渠道。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211工程”学校107所,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1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

    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质品牌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整体上在世界上名不见经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用“寥寥无几”形容我国高水平论文的数量,更不愿回忆当时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所受的“冷遇”。

    1995年,中国高校发表的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10832篇,而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学校同期发表的论文就达11750篇。而今,中国高校在SCI上的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11工程”学校瞄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涉及基础科学、环境资源、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农业、医药卫生、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政法等领域。

    每一项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都凝聚着“211工程”学校的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科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量子博弈实验,《自然》杂志的科学新闻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吉林大学地质学学科首次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向世界展示了2000余年中国疆域政区变化的地图,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成果……

    借助重点学科构筑的高地之“巢”,广纳四海英才,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上海交通大学引进贺林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成功破解了有报道的第一类人类孟德尔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近百年之谜。上海财经大学聘请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担任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等学院院长,并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引进了20多名学者,使学校形成了一支经济学领域的高水平创新队伍。

    依托重点学科的优势平台,发挥优秀人才的领军作用,“211工程”学校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依托这些学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115个,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在这些实验室中,不仅诞生了一大批国家科技大奖,还产生了有“中国芯”之称的“北大众志-863系列的CPU系统芯片”、清华“USB移动数字电视控制芯片”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

    “211工程”的实施,不仅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辐射和带动效应,也使工程学校整体形成了集合效应,推动了优质资源的共享。目前,“211工程”已拥有了与世界同步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5年到2005年,从“211工程”学校输送出的大批人才已遍布国家四面八方,成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据统计,10年间,从“211工程”学校累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42.17万人、50.62万人、11.69万人和11.27万人。教育部一位负责人说,“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品牌。

    向世界一流大学继续前进

    进入21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应该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展望未来,面对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把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向新阶段。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加快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除了建成一批公认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还要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些新兴交叉学科。高等教育专家认为,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科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创新团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我国将进一步营造鼓励、支持、帮助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此外,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回校工作,更多的“211工程”高校要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参与者正信心满怀,决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懈追求,随着“211工程”的进一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在中国出现。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