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
团干部、志愿者任职一线 团建在灾后重建中生机勃勃

四川:团的事业融入灾后重建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6    [打印] [关闭]
    四川省彭州市小渔洞镇的大楠村安置社区,居住着来自周边3个村的两千多名受灾群众,25岁的大学生村官刘江是这里的“头儿”。

    今年8月,担任大楠村安置社区临时团支部书记的刘江,通过竞选成为这个社区的管委会主任,相当于同时担任3个村的村长。

    刘江的当选,得益于团彭州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的一项政策。三部门在今年8月联合发出通知,鼓励基层团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竞选担任安置社区管委会主任。

    像这样的团建创新举措,在四川地震灾区还有很多。灾后重建阶段,四川各级团组织不遗余力地把团干部和志愿者推上灾后重建第一线,使团的工作尽量惠及灾区青年。基层团建在灾后重建的事业中,凸显着生机。

    重要岗位积极向青年提供

    彭州市小渔洞镇处于龙门山地区,入冬后云雾缭绕,阴冷潮湿。11月14日,坐在大楠村安置社区的板房办公室里,刘江不时攥攥拳头、搓搓手,增加一些暖意。

    忽然,桌子、椅子猛地晃动了几下,记者左右观察,想判断这是幻觉还是余震。刘江面不改色,继续介绍安置点的工作,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过了一会儿,传来的消息说,中午11时27分,四川黑水县、茂县交界处发生了4.6级地震。

    刘江天天吃住在板房,对余震习以为常。尽管条件艰苦,但他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

    刘江从临时团支部书记,成长为灾民安置点的领导者,得益于团彭州市委的助推。为了使基层团干和志愿者能在灾后重建中大有作为,团彭州市委书记邓尹游说一些乡镇领导,希望能给这些年轻人委以重任。她又联系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推动这两个部门从制度上为基层团干和志愿者打开任职通道。

    邓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08年8月,团彭州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发文,鼓励团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竞选担任安置社区管委会主任,并且今后选拔任用干部时优先考虑。

    受灾严重的小渔洞镇率先启动此项工作,5个安置社区的管委会主任职位虚位以待。此时,刘江正在小渔洞镇的大楠村安置社区担任志愿者服务站站长和临时团支部书记。听说可以竞选管委会主任,他就报名参选了。

    2005年从学校毕业后,刘江先后参加了西部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曾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四川贡献奖”和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在当地有较高的人气。在这次竞选中,包括刘江在内,5名团干部和志愿者当上了管委会主任,另有3人担任副主任。

    大楠村安置社区有926间板房,居住着渔洞、江桥和大楠3个村的2179名受灾群众。管委会主任负责这里的综合事务,包括治安、水电、文化生活等等。

    群众原先是散居的,到安置点集中居住后,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比如有人乱扔垃圾;群众防盗意识薄弱;缺乏社区文化生活。刘江先从安全问题入手,组建了两支治安巡逻队,每天巡逻到凌晨1时。他又组织大学生村官和志愿者走家串户,提醒群众注意防火防盗,不要乱扔垃圾。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志愿者来到这里,组织群众学习打腰鼓、扭秧歌,丰富安置社区的文化生活,刘江就腾出板房给志愿者们居住,还提供电视机、电热毯等生活用品。

    志愿者们告诉记者,他们在安置社区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对刘江的帮助非常感谢,决定用接力的方式在这里长期坚持下去。

    老百姓对刘江的办事能力给予认可,每当遇到生活方面的困难,群众就不找其他村干部,直接找他了。

    在刘江的上司、小渔洞镇党委副书记唐安均看来,刘江是团组织为他培养的一名好帮手:“有了这样的年轻人打理安置点的事务,乡村干部就能从繁琐的安置点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永久性住房建设和经济发展。”

    团组织主动向青年靠拢

    如今,四川地震灾区活跃着许多像刘江这样挑大梁的基层团干部和志愿者。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团四川省委持续推动的灾区团建工作。

    围绕四川灾区的团建工作源于一个“临时团支部”的成立。

    2008年5月16日,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五天,汶川县漩口中学的85名学生抵达成都青羊体育中心的临时安置点。团青羊区委组织同学们成立临时团支部,这是四川灾后第一个临时团支部。

    团四川省委组织部长王军说,灾难刚刚发生的时候,团的组织体系打乱了,团员青年大量流动,临时团支部是主动向青年靠拢的有效办法。

    漩口中学同学们的感受是:有了临时团支部,我们仿佛回到了学校。

    这一创意,受到团四川省委的关注。团省委调研后,把临时团支部的工作在灾区推广。到6月初,临时团支部在地震灾区遍地开花,数量多达371个。

    在临时团支部工作的启发下,灾区团建工作推陈出新,为团员青年投身灾后重建搭建了舞台。

    在地震重灾县——德阳市中江县,团县委联合县委组织部下发通知,鼓励3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书。回龙镇的两名大学生村官还通过直选,成功当选镇团委副书记。中江县准备在全县推广回龙镇的经验。

    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助有财政保障,他们是一支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团中江县委看准他们年纪轻、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主动靠拢这个青年群体,为基层团的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不仅敞开大门选拔团干部,团组织的设置同样不拘一格。

    刘尧是彭州市中心一家咖啡屋的老板,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彭州青年创业协会的团支部书记。

    彭州青年创业协会成立于今年,团彭州市委把团支部建在了协会,这在当地是一件新鲜事。

    刘尧让自己的咖啡屋同时承担创业协会及团支部活动基地的功能,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经常来聚会,分享创业经验。

    灵活设置的基层团组织,对灾区创业青年的扶持具体而实在。经过团市委的牵线搭桥,彭州青年创业协会团支部帮助好几位创业青年加入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得到本地金融贷款项目,获得数十万元的优惠贷款。

    青少年服务阵地向安置点前移

    除了完善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四川灾区团建的另一个特色,是把青少年服务阵地向安置点前移。

    团四川省委组织部长王军介绍说,从6月初开始,团四川省委把灾区临时团支部、志愿服务站和手拉手书屋合为一体,扩充青少年服务阵地的功能。7月以后,服务阵地进一步拓展为集工作、服务、活动为一体的青少年服务中心。

    考虑到乡镇、企业、学校的团组织建制已经打乱,团员青年集中在灾民安置点,团组织于是把青少年服务中心建在安置点,把临时团支部、志愿服务站、心灵驿站、希望书屋等共青团资源向服务中心集中。

    11月13日,记者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的任家坪安置点,西部计划志愿者冷智远负责管理的青少年服务中心。这个1.2万人的大型安置点,有大量的青少年。

    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板房办公室是个“大杂烩”:12355心理服务站、青年创业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曲山镇团委都在这里办公。

    办公室布置得很温馨:绿色的帘子,把房间的一角围成一个私密小空间,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室;两个沙盘里放着各种小模型,让孩子们在玩模型时释放地震带来的心理压力;小书架上有书,还有篮球、足球等器材……

    安置点附近任家坪小学的孩子们尤其喜欢这间板房。放学以后,孩子们成群结队来玩沙盘里的小模型,参加冷智远设计的各种游戏。

    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冷智远,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参加游戏的孩子发一根“美好”牌火腿肠或者椰汁软糖。孩子如果获胜,还能得到更多奖品。冷智远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记者在灾区走访时发现,安置点尽管板房紧张,但大都为团组织提供了一两间板房。在艰苦的条件下,基层团组织依靠这些阵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共青团资源向灾区汇聚

    灾区基层团建深入开展的同时,团四川省委依靠自身优势,为灾区团组织联系各类资源,巩固团建的成果。

    11月22日,40多位四川省青联委员在团省委书记、四川省青联名誉主席张彤的带领下,前往地震灾区广元市。此行,他们带了2000条电热毯、1000条棉被、2000套学生冬衣,还有200个就业岗位。

    这只是一个开端。四川省青联启动了“情暖灾区、共建家园”行动,从2008年到2011年,省青联将持续到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攀枝花7个地震灾区,开展招商引资、就业创业、公益服务等活动。

    知名度不高的灾区,也是团省委关注的重点。因为各地团组织汇总到团四川省委的情况显示,有的灾区在满足物资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困难,原因之一是它们的知名度低于汶川、北川等地。

    以不太知名的阿坝州金川县灾区为例,该县马奈乡小学全年平均每天日照时间不足两小时,由于家里贫困,很多孩子两人共睡一张床,以互相取暖。但这里迟迟未能得到外界的冬衣捐赠。马奈乡团委于是把情况层层反映到团四川省委,团省委恰好和蓝光集团一道,为灾区学生量身定做了1.7万套冬衣。团省委安排了285套,送到马奈乡小学。当地百姓说,马奈乡团委立了大功。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1.7万套冬衣中大部分将发往知名度不高、又有需求的灾区,比如德阳市罗江县、雅安市天全县等。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团组织把目光投向那些知名度不高的灾区,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提高了团建的覆盖程度。

    目前,四川各级团组织正在开展“重建家园,青年当先”主题活动,内容涉及帮助灾区青年就业创业、实施希望工程援助项目、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等,确保团的事业深度融入灾后重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