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

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

——台商投资大陆创业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吴宇 李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6    [打印] [关闭]
    江苏省昆山市的面积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一,却因聚集了3200多家台资企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2007年,全世界近四成的笔记本电脑、八分之一的数码照相机产自昆山。

    30年改革开放,昆山由一个农业穷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工商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今年预计可达15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进出口总值的九成由台资企业创造。在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富士康、仁宝、沪铼、捷安特等台资企业,也借助昆山这一紧邻上海的“宝地”,创造出了世界级产业,跻身国际大企业行列。

    记者近日走访粤、闽、苏、沪、浙等台商企业聚集地,真切感受到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同样为台湾同胞创造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许多类似昆山的大陆城镇,已成为台资企业聚集、创业、壮大的热土;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难忘经历,让许许多多台湾同胞的心与祖国大陆贴得更近。

    “不到大陆,台商难以生存发展”

    石碣,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个小镇,拥有2万多员工的台达电子工业(东莞)有限公司就“藏”在这座小镇里。1992年4月,台商曾纪坚来这里考察,不到100天,就租厂房开工生产,之后,公司改最初的租赁厂房为购买土地使用权,长期投资经营。

    “16年前,台湾产业升级,劳动力和土地变得很金贵,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当我在东莞看到这么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后,高兴得跳起来,迫不及待地租厂招工。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没有大陆的生产要素,台达电子不可能自1971年创立以来,实现年均38%的高速增长。”目前担任台达电子中国区副总裁的曾纪坚说。

    从东莞起步,台达电子目前已将生产触角伸向江苏吴江、安徽芜湖等地,预计今年集团58亿美元的全球销售中,七成产品在大陆生产,实现了电源供应器、无刷直流风扇等多项产品超过一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杭州市台资企业协会监事长李复元也是1992年从台湾到大陆发展的,他将台商投资大陆分为1992年至2000年的“前八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后八年”两个阶段。

    对此,他解释说,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是一个重要标志,许多台商据此研判大陆将坚持改革开放而不会走回头路,加之岛内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成本提高,许多台资制造企业纷纷转向大陆;“后八年”台商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大陆投资热潮,除了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产业转移等经济因素外,更是因为其间的台湾当局经济政策失据,让许多台湾企业丧失了发展良机。

    “蜗居岛内,看不到什么希望;不到大陆,就难以生存发展。怀着这份回归的渴望,大陆逐步成为我们台商创业发展的热土。”李复元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台商进入大陆以来,台商在大陆迅速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祖国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68万项,台商实际投资472.2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6%,在境外投资来源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香港、日本、美国居第四位。如果考虑到台商经部分自由港和其他地区转投资祖国大陆的因素,台资数量还要大得多。

    在台资企业带动之下,两岸贸易快速增长。1979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不足8000万美元,2007年达1244.8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1010亿美元,大陆逆差775亿美元。

    从“小舢板”到“航空母舰”

    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诞生了大陆第一批台资企业。起步阶段的台资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小,投资形式以合资和合作为主,不少带有“投石问路”性质。1987年后,以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突破口,台商开始由暗转明,数量逐渐增多,但产业类型基本上还是以制鞋、服装、餐饮等低技术、低成本行业为主,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为模式。

    与之相比,记者最近走访的台资企业已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在福建漳州,以生产小家电闻名的灿坤实业,已建成占地180万平方米的巨型工厂,明黄色的厂房沿着公路一字排开,绵延几公里;以种茶、收茶、卖茶为业的天福集团,不仅建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茶学院和茶博物馆,还在大陆开设了850家连锁商店。

    在上海,顶新国际集团副董事长魏应行告诉记者,1988年投资大陆前,顶新只是台湾一家经营油脂的“小舢板”企业,名不见经传。如今,顶新在大陆的累计投资已达30亿美元,平均每天与高达8000万人次的消费者有成交往来,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可达43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康师傅”方便面一项产业的收入就有望达126亿元。

    魏应行说:“我们刚来大陆时资产不过区区几百万美元。正是大陆稳定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在短短20年内,成就了顶新这艘‘航空母舰’。现在我们立足大陆走向国际,要打造第二艘‘航空母舰’。”

    与顶新类似,近年来,富士康公司在深圳、昆山等地投下巨资,令世人瞩目。而其在台湾的母公司鸿海集团1974年成立时,只生产一些电器的塑料插接件。经过在大陆的快速“孵育”,富士康目前在大陆的员工总数达60多万人,年出口300多亿美元,是国际电子行业举足轻重的代工巨头。

    大陆始终如一关心台胞权益

    实际上,近30年来,祖国大陆心系台湾同胞、关心台商投资权益的努力和热忱始终如一。早在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就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在谈话中明确提出“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长期中断的两岸经济联系开始解冻。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多年来,大陆对台商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台商在大陆的投资。

    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介绍,迄今为止,大陆已有20多个省区市专门制定了鼓励、保护台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台商投资形成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0多年来,台商投资大陆促进了台湾产业转型,同时也为大陆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台商大量投资大陆,密切了两岸联系,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促使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专家指出,台商投资大陆在大陆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两岸贸易快速增长、推动两岸通航取得积极进展、促进大陆劳动力就业数量与素质不断提高以及大陆技术进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振平认为,3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既是台湾同胞积极参与祖国大陆现代化建设、推动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振兴之路,也是海峡两岸化解历史是非、增强了解互信、构建共同认识、培育共同发展基础、实现融合共生的合作之路,广大台商在其中已经并将继续作出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