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

拯救经济更应关注民生权利

马九器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6    [打印] [关闭]
    从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到中国宣布4万亿的经济投资,从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破产到楼市的持续萎靡,从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到民间个人的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到一种不确定的社会压力在周身弥漫。经济环境的波谲云诡,势必唤起不同群体心理上的某种微妙的变化,敏感,焦虑,恐惧,躁动。

    在社会心理变幻无常、跌宕起伏的时候,社会也很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躁动。尽管两者之间很难有一目了然的逻辑联系,但越是在经济环境出现某种震荡时,转型社会就越容易发生共振,这应是一种基于逻辑与经验的常识性推断。在此种背景下,近期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出现的某些社会震荡,就尤其应当引起各方重视。大张旗鼓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应该给民生以细致周到的呵护。

    近期,我们遇到一连串的“社会震荡”。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后,一些地方的出租车“连锁罢运”。这一连串的“行业罢运”现象,固然有其背后共通之处,但也有一种权益受损后,心理长期压抑导致的权利躁动。

    上述冲出内心、造成震荡的“权利躁动”的原因可能多元不一,却引出一个重大的社会话题:在构成社会整体的诸多群体中,某些群体由于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而利益表达、权利沟通渠道不完善、不畅通,他们的心理冲突可能更容易爆发。

    在社会环境、经济情势相对良性的状况下,某些弱势群体的躁动比较容易自我控制和调节,因为利益的得失不至于带来直接的心理刺激,利益的损耗还不足以较大影响自身的生存状况。可在社会环境出现某种震荡的情况下,比如当下笼罩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局,利益的损耗、长期的压抑,就容易放大群体心理的躁动不安,最终导致他们以种种方式争取自身权利,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

    因此,当各地政府将目光更多聚焦在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层面时,应更多关注不同群体的权利,尤其是呵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因为环境的动荡中,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最弱、群体心理受伤程度最深,权利躁动下的震荡可能最大。为政者如果失之偏颇、疏于呵护,即使经济实现“单足”跨越,社会也会为那些躁动不安的“自我维权”付出代价。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