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

人文和俗套之间,高校能否理性选择

胡印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6    [打印] [关闭]
    热闹红火的高校校庆,在留下一地垃圾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激烈、语重心长的批评。批评者认为,高校这样一个以传递人文精神为目标的地方,过度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仅不能以德服人,更可能将莘莘学子引向歧途。批评者呼吁,大学搞校庆,应该回归人文,“应该是对自己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理念的梳理和推崇”。(《中国青年报》11月23日)

    回归人文,确实很美;梳理积淀下来的文化理念,也很有必要。只不过在时下的大学语境中,完全远离所谓的“俗套”,怎么看都有些遥远。

    大凡仪式都与时代、与时代心态有着密切关联,不可能完全跳脱、游离于时代环境之外。当今之大学,已非纯粹传承文化精神之渊薮,人文之外,尚负有就业准备、职业对接、人脉交流等诸多职能。设若一所大学的领导者有本事联系到比较稳定的就业渠道,或者能够弄来足够的扩建资金,那他的手面大一些、办校庆办得铺张一些,当不会遭到师生的攻讦。相反,这样的校长还会被认为是能干的校长。

    君若不信,可拿湖北民院“校庆门”事件中学生的表现来参酌一下。代课教师郭广林批评校庆“不三不四”的博文,被门户网站及报纸推出后,“只希望学校要重视学术、不要把校庆搞成像商场开业似的本末倒置”的郭广林,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耐人寻味的是,不仅学校领导对郭的行为大为光火,责令其离开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也对郭进行人身攻击。(《瞭望东方周刊》11月24日)

    学生为什么会对一位真诚的老师如此愤怒?郭广林自己的解释是,从字里行间能看到这些同学的迷茫和复杂的心态。在我看来,短暂的迷茫之外,学生们最担心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是,学校美誉度被破坏掉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学生当然能够理解人文校庆的意义。对此,那些忧心忡忡的学者教授大可不必过度阐释,以为如今的大学生真的已经“良知沦陷”、“价值观扭曲”以及“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如此,既不符合认识的理性,也是对这么多年高等教育的误读。而对于个个都拥有博导头衔的校长而言,何为人文校庆、何为“商场开业”校庆,更不必多言。

    那么,大学、大学生、大学领导者为什么宁愿趋附那些本应弃之若敝屣的“俗套”?答曰,离不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大学员工的生计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捧场,大学生的就业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一个大学办了几十年上百年了,好容易有一次庆祝的由头,联络联络校友,笑纳笑纳红包,听听政要致辞、贵宾讲话,热闹一下,俗套一下,随波逐流一下,实在也是融入社会的路径。

    至于很多人提出来的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可能在宏观论述的时候,大家都会痛心疾首,可一旦具体落实到某一所大学,事关学校声誉,难免轻拿轻放。这大概也是郭广林在遭到学校领导停职之后,再雪上加霜遭到学生辱骂的深层原因吧。

    人文和俗套之间,高校能否理性选择?这将是中国大学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任何偏激的说法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惟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小心翼翼地游走,或可矫正俗气、回归人文。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