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的精彩与遗憾
毕: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确是值得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大事。奥运会不但是体育比赛,也是四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其他的全球性活动,不论政治、经济、文化,好像还没有一件能够像奥运会这样为各国公众所关注,所认同。印度和蒙古的运动员第一次拿到金牌,举国欢庆。
梁:什么叫先进文化?我看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一种先进文化。透明的规则,平等的参与,公正的竞赛,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不分种族和肤色的交流和友谊,奥运给世界带来的不只是盛大的狂欢,也是普世价值的弘扬。
毕:19世纪末,有两个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影响深远。一个是瑞典人诺贝尔,一个是法国人顾拜旦。诺贝尔奖的得失在政治领域可能还有一些争议,但它推动科学研究的意义,举世公认。而奥运会,现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
梁:可惜的是,由于冷战时代的政治原因,我国有20多年时间处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但1956年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因为台湾代表团先期到达,中国代表团临时决定退出,接着和国际奥委会断绝了关系。此后中国曾经一度想通过推动新兴力量运动会另起炉灶,终究不是办法。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后,许多国家纷纷与大陆建交,与台湾断交。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归国际奥运大家庭已是大势所趋。但是,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毕竟不同。不论是共产党政权,还是蒋介石政权,都不承认两个中国,中国在联合国只能有一席。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章程规定,出席单位不一定是国家,也可以是地区。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希望,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寻找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又能保留台湾席位的方法。王猛折冲樽俎,克服了其他部门的阻力,取得邓小平的支持,提出了实行到今天的包容性方案,为台湾方面接受。历史已经证明,这样做不但为国际社会赞赏,对改善两岸关系也有深远的影响。
毕:观察王猛的一生,协调矛盾,化解冲突,是他的长处。不论是“文革”中处理保定两派的对立,不论是到国家体委缓解矛盾,恢复秩序,还是平衡各种分歧,让中国重返奥委会,都体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和艺术。这是一种大智慧,是政治家最需要的素质。难怪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有意提名他担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可惜他没有回应。
梁:王猛戎马一生,对军队感情太深了。他认定自己在军队工作才是正业。他并不喜欢体育。担任体委主任,第一次是周恩来点将,第二次是陈锡联点将。离开体委的时候,刚过60岁。如果多干几年,很可能留下更多的精彩。
毕:我想,在他心目中,体育工作不如军队工作重要。的确,在“文革”年代,军队曾经显赫一时,体育运动却可有可无。王猛第一次到国家体委就职,并非自愿,而是服从中央安排。不料在批林批孔中得罪了江青,遭到批判和羞辱。回到军队,他才躲进避风港。但第二次到体委,他已经是顺风顺水,赶上了有可能大有作为的年代。他又一次主动要求返回军队工作。事后来看,并非最佳的人生选择。
梁:着眼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将会高于军备竞争的意义。古人曾经提出化干戈为玉帛的良好愿望。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一条途径。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以体育场上的竞争,取代沙场上的战争,地球将是多么美好?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还有许多场局部战争,造成了太多的灾难。不论引起战争的原因有多么复杂,说到底还是人类尚未告别野蛮的表现。今后,体育的发展,军队的裁减,将同为文明进步的尺度。人类的未来,有一天可能没有军队,却不会有一天没有体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猛将军的一生,既是精彩的一生,也留下了某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