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
思考的表情

如履薄冰的1000亿元

本报记者 张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6    [打印] [关闭]
    1000亿元中央投资刚从国库门口迈开步,到达终点前,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要在层叠的机构中打转,要在大小会议上被争夺,然后,它将被若干文件细分,并最终流向产业工人、建筑工人或者商人的钱袋子,最后掀起一股叫“内需”的浪潮来。

    在那之前,政府为第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每一步都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不至于半路走歪,走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1000亿元,这可不光是一笔普通人家无法想象的巨额款项。刚刚踏上征程的这笔投资是一种象征,一种暗示和鼓励。与其说它意味着一个个即将上马的“项目”,不如这样认为:它是送给那些彷徨和犹豫者的一个信号,这笔为刺激内需而拨出的钱,是将信心还给我们的一个强烈而必要的激励。

    正因如此,这笔钱才急切而凝重。在所有被虎视眈眈的中央投资中,它独具一格,而且有必要倍加小心。

    媒体的一个常见弱点就是喜欢事先担忧,因此我并不羞于提出以下问题:如何保证1000亿元被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如何防止半路伸出的无数脏手从它身上揩油?如何保证每一分钱都买到每一分货而不被浪费?换言之,所有问题指向一个:如何保证1000亿元在平安到达终点之前,不被违规或腐败行为所吞噬?

    我们甚至很难猜测,为1000亿元布下的陷阱会在哪里——它可以无处不在,也许在一个冠冕堂皇的工作会议上,也许在一个神秘的交易场。它可能是某高官口袋里的条子,也可能是一个小县城局长放在抽屉里的印章。

    在分配会议频繁召开的时候,在大小项目一拥而上的当口,保持冷静清醒,防止浑水摸鱼实在是件具有难度的工作。但这实属必要,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大型公共项目掀起热潮时,不科学的决策和中饱私囊的贪欲往往同时掀起热潮,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与“豆腐渣工程”,很容易成为每个大兴土木时期的流行作品。

    对付前者,需要规范的是决策流程,对付后者,则除了一个严密廉洁的监督机构,恐怕别无他法。

    “每个项目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发改委官员的诺言,也是我们最真诚的希望。但这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一句在任何关键时刻我们都能听到,但往往收效甚微的空话。这句话将由媒体记录,并且被人时刻提起。我们希望,这句话同样经得起检验。

    实在是因为,这1000亿元至关重要,让我们不惜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危险,并要求以最严密的措施防范危险。一些人潦倒待援,一些民生需要扶助,离开工厂的广西农民工需要新的工作养家糊口,商品滞销的浙江小老板愁眉不展,他们是经济大势最直观的体验者——经济在努力爬行,需要激励。

    1000亿元的每一分钱都有最需要它的急切之处。这种时候,任何挥霍和牟取,都格外不可原谅。因此,花每一分钱的时候,都请如履薄冰。

    1000亿元,这不是谁的恩赐和奖赏,这是一个国家受命将来自人民的收入用于造福人民。在派驻各地的“扩大内需联合检查组”之外,在“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的原则性口号之外,我们还有没有更具体的措施?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对于违规者彻查,对于犯法者严惩?

    1000亿元已经在路上,我们是否已经为它准备好畅通之路?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