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新华社广州11月26日电(记者陈晓建)提及珠海,人们可能马上想到让人流连忘返的情侣路,延绵数十公里的城市海岸线,宜人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城市风光。殊不知,30年前,珠海还只是“一条街道、一间粮店、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边陲渔镇。
从1979年工业总产值不足2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珠海用了13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珠海用了11年;随后,从2003年到2006年,珠海仅用了3年便实现了工业产值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
到2007年底,珠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418.7亿元;本地生产总值8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30年的改革开放,珠海形成了以功能园区为核心,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珠海全市的83.6%。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
2007年,珠海人均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5222元,均居广东全省第三位,人均优势进一步凸显。从1979年至2007年间,珠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2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1.4倍。
30年的改革开放,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滨花园都市。荣获国家级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旅游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称号。而这些变化与珠海一贯坚持“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曾任珠海市市长、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改革之初,珠海就用特区的立法权确定了珠海环保优先、规划优先的发展思路。珠海人大立法通过的《规划法》《土地法》《环保法》《人口法》和《交通法》等地方法规确定了珠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动摇。”
1992年珠海就率先提出了环境保护“八个不准”的规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珠海市政府坚持“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能批”的原则,拒绝了一批污染企业落户珠海。据统计,2007年珠海市全年216天空气质量为优,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0.57%,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总体环境质量依然保持良好。
“环境优先”的发展原则,也造就了珠海的特色产业定位。
在产业结构选择上,珠海严格规定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不准兴办电镀、造纸、制革、冶炼、漂染、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项目,发展居住与工业分离的城市格局。同时,对一批污染企业进行清理、关停。对于大型项目的建设,珠海市政府慎重选址,严格环保设施建设,比如将高污染的行业集中布局到环境容量较大的西部地区,防止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绝不以牺牲环境获得一时的发展,有效保护了环境。
也是1992年,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之先河,首次以别墅、轿车、大额现金等实物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一时间科技人才由全国蜂拥而至,珠海成为了科技人才创业的沃土。1999年,珠海又在全国率先推出《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实现了由政府激励为主的机制向以市场机制激励为主的转变和创新。
经过16年科技奖励机制的创立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2008年,珠海拥有经广东省认定的格力电器、金山软件等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225家和194家,国家和省级“名牌名标”达到77个。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改革开放的30年,是珠海经济特区飞速发展的30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30年来珠海始终把保护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放在突出位置,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