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
冰点时评

黄光裕事件:犯罪归犯罪 原罪归原罪

于德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7    [打印] [关闭]
    近日,中国首富黄光裕遭警方拘留一事传得沸沸扬扬。坊间舆论认为,此次事件势必又要触动中国富豪“原罪”的敏感神经。这个事的确很敏感,至于是否“神经”则未必。在讨论黄光裕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分清楚,原罪是原罪,犯罪是犯罪,尽管二者的边界现在仍然有些模糊,但是,对于行贿、操纵股价等明显的违法犯罪问题,则不当以“原罪”论处。

    前两年,对于中国富豪的“原罪论”,舆论曾经热闹过一阵子。虽然各方人士讨论了半天,却并没有定论。于是,“原罪论”在今天乃至一有时机就会复活一回。对于什么是中国富豪、企业家的“原罪”问题,各方有各方的解释。冯仑在他的自传《野蛮生长》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不过遗憾的是,冯仑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更没有交待清楚他和潘石屹等兄弟们当年发家的时候,到底犯下了怎样的“原罪”。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中国富豪们的“原罪”到底是什么?“原罪”的罪恶到底有多深?这都是在“原罪”问题争论了近十年之后仍然没有说清的问题。在富豪的遮遮掩掩与官方的暧昧之中,“原罪”就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我们必须要警惕的是,一些人借“原罪”问题混淆视听,试图掩盖自己犯罪的过去。尽管,过去存在着政策不明以及法律的灰色地带,但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在行贿、受贿、贪污、操纵股价等等犯罪行为上,存在定义的含混。

    如果现在或将来,司法不能给富豪的财富出具一个明确的鉴定,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就将永远无法建立起来。更为恶劣的是,如果在蔑视法治根基上的致富潜规则获得容忍,那么靠权钱勾结、靠违法而攫取财富的行为必将与日永昌。也就是说,上个世纪的“原罪”不但不会消除,而且,一直到去年乃至今天,都还将为未来孳生出新的“原罪”。那么,这就不是什么“原罪”问题了,而是他们的子子孙孙将按照罪恶的法则生生不息,无穷匮焉。这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资本市场何以沉渣泛起,官商勾结的黑幕为何会不断重复上演。

    “原罪论”只是为不法商人提供了躲避法律制裁的道德盾牌,是为了赚取公众同情的眼泪。而在几乎每一桩事件的背后,其为了逃避牢狱之灾、避免倾家荡产,都会同时悄悄地却又毫不迟疑地再次迈向游说与收买权力之路。

    严格来说,原罪只存在于人与神之间。在世俗生活之中,对于一个人是否有罪的裁决只取决于法律。而对于很多中国富豪来说,只有犯罪行为和未被发现、追究的犯罪行为之分。至于有些问题是法律本身存在问题,那么也只能通过立法与司法渠道得以解决。黄光裕事件当然也要以法律为准绳。此时,不能以道德上的“原罪”问题来掩盖其司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如果黄光裕的行为并不违法,那么司法也一定要还他一个清白。

    在中国富豪财富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上,固然需要道德谴责,因为道德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但是,因为道德观的相对性和非强制性,也就注定不能通过道德来解决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更不能以法不责众的实用主义来代替对涉嫌违法的机会主义行径的制裁。如果中国的某些富豪真的有问题,而且没有超过法律的追溯期,那么监狱就是其赎清罪恶的最好去处。至于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即便那些奸商恶贾以及他们的保护伞把地狱填满,中国的经济也绝对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这就是我们所要淘汰的最野蛮与最落后的生产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