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

“封口费”事件触动新闻教育界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实习生 马慧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7    [打印] [关闭]
    “封口费”事件曝光后,寇震觉得很尴尬,因为别的专业的同学碰到他竟然这样嘲笑:“原来记者就干这事儿呀”。

    寇震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05级学生,他说:“这事儿太给记者形象抹黑了,媒体的公信力至为宝贵,一次这样的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让整个舆论监督陷入窘境。”

    “有时候丑闻太多了,多到让大家觉得这都不是什么丑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她也一直在关注“封口费”事件的进展,并对某些地区真假记者横行、新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状况深感悲哀。

    陈昌凤说,她注意到,这几年有损新闻界形象的几起重大事件,如中国贸易报山西站记者兰成长被殴致死、繁峙矿难中11名新闻记者收受金元宝等,都是在山西发生的。

    “但这不仅仅是山西一个省的问题,别的地方也有。”她说,这反映了一些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痼疾。由于非法采矿者众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矿主们为隐瞒信息,已经形成了可以熟练应对真假记者的操作方法,甚至将“封口费”纳入成本之中,形成了一条黑色利益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些‘记者’是在用舆论监督权为自己谋私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这样的事情还不仅仅与记者的职业道德有关,还与记者的职业境遇相关。他注意到,这些事件曝光后,背后牵扯出来的是一些生存状况有困难的媒体,“当媒体不能解决自己记者的生存问题时,会对员工比较放任。有些责任感较差的记者就会利用手中的笔去换钱,从而形成寻租现象。”

    陈昌凤说,对于这种寻租现象不能单靠道德自律约束。“呼吁加强道德自律的声音一直都有,但也很无力。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约束,道德自律的呼吁就像只没有牙的老虎,作用不大。”

    她认为,当某些记者在面临职业道德和利益的选择时,可能觉得选择后者的风险不大,所以选择越线。“如果出了丑事,在这个圈子里再也混不下去了,那很多记者就不会去干这样的事了。”

    陈昌凤认为,假记者现象反映了相关制度上的不完备,因为仅仅有利可图,就有许多人出来假冒记者,从带血的矿产中分一杯羹,成为别人眼中“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根本问题还在于媒体自身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媒体为了牟利,甚至还专门聘请人员以舆论监督为要挟,到处拉广告搞发行。“这方面如果规定不明确,区分不严格,假记者的生存土壤就会很肥厚”。

    喻国明也认为,从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及用工方式上来说,有些新闻单位确实不负责任,把记者与非记者之间的界线搞得很模糊,一出事就说这个人不是我们正式职工,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新闻民工”现象。由于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聘用人员选择了冒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学生袁梦晨也认为,那些被媒体雇佣的社会人员,出事后往往被所在媒体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公平,“这是体制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谴责。”

    寇震说,这个事件让他认识到,作为新闻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专业理想,坚守职业道德,还应该充分认识社会,看到现实的复杂性,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