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

不要曲解温州“施粥摊”的行善本意

王学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8    [打印] [关闭]
    温州华盖广场的红日亭本来只在当地小有名气,自一网友的帖子被11月27日的《新快报》报道且被各大网站转载后,它在全国出名了。帖子称:在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还配发了几张照片。于是,媒体就用这样醒目的标题《网友热议温州“施粥摊”盼全国推广渡难关》,将其与当前的经济危机联系起来大做文章。更有网站推出“您怎么来看施粥摊给穷人施粥的行为”的网民测评。

    其实,“红日亭施粥摊”,开张已经有几年了。这些爱心老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56岁,大多是退休职工,曾荣获“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特别奖。其服务内容也不仅是“施粥”,还包括端午节给行人送粽子和熟蛋,来自华盖社区的志愿者们也在现场为居民理发、量血压等。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它不是金融危机下的产物,也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种具备常态性质的民间慈善行为。

    因此,金融危机导致老百姓饭也吃不饱,连在温州这样的发达地区都要靠“施粥”来帮危济困,并且提倡全国推广云云,都是不着边际的臆想。至于将其与旧社会的做法相提并论,搞网评,甚至有网友指斥其“作秀”,那不仅是严重曲解了“施粥摊”的行善本意,而且是对这种自发的民间慈善精神的亵渎。

    “红日亭施粥摊”是一些好心的退休大伯大妈自发办起来的,受制于经济来源的不丰盈,他们也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在相关报道中,我从来没看到过他们自我标榜,将办“施粥摊”与某种宏大的叙事联系起来张扬。他们很低调,低调得连媒体在报道他们的新闻时,名字都没有公布。他们绝没有想到自己的善举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更不奢望将此在全国推而广之。

    民间慈善最可宝贵的一点就是,始终保持质朴的慈善品格,不带任何功利性。“红日亭施粥摊”既给早锻炼的市民提供免费服务,也施惠给拾荒者和农民工。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网友帖子中的那张照片:一群拾荒者和清苦的外来民工模样的人蹲坐在四周正吃着热腾腾的粥。毋庸讳言,“红日亭施粥摊”主要是为穷人办的,受惠最多的当然也是穷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施粥摊”,它的存在让人看到希望:只要民间良知尚存,则贫富对立造成的冲突,终究会被自发形成的爱心和善举化解。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