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改革逆水行舟
明年高考怎么改?这是近期江苏省所有高中、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媒体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事实上,作为中国高考改革的试验区,江苏高考也正影响着全国的考生,那些已经被江苏否定、淘汰的方案正在一些省内实行。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江苏高考改革的试验将直接影响到全国的高考改革,稍有不慎,将会有更多的考生沦为高考改革的牺牲品。
让人疯狂的高考改革方案
日前,江苏高考报名结束。今年江苏高考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理倒挂的局面。
受2008年高考新方案初次执行的影响,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在08新方案中寻找漏洞,并奉劝学生放弃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转学其他科目,以期能在新一轮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为了避免和理化实力很强的县中竞争,今年已经有许多选了理化科目的学生要求重选科目,仅南京第一中学就有100多人,占了选理化学生总数的1/3强。
而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今年暑假5个理化班中有两个班的学生选测科目由物理、化学变为了物理、地理,原因是同学们对于化学心存顾虑;南师附中去年10个理化班,今年仅有5个班。一些学校选理化的学生只有20%左右。
据记者了解,除了几所比较优秀的学校外,其他中学文理倒挂的现象都很严重,有的中学文理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2∶1。
“把教学秩序完全打乱了。”一位校长抱怨说,教生物、地理的老师忙得团团转,教政治、化学的老师反而没课上。
鉴于2008年高考方案引发的种种问题,各方都在期待着2009年高考新方案的出台。
江苏省各家媒体,也在不断地揣测2009年高考新方案的变动,一时小道消息满天飞。
新方案还没出台,高考报名已经结束。未公布的新方案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在这场赌局中押中。
一名学生家长向记者哭诉:“救救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总当试验品,这可要耽误他一辈子呀。”
江苏省教育厅高考方案制定负责人说,方案的最终敲定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文件的出台。
筹备两年多出台的高考方案没有人真正能看懂
江苏普通高考的课程改革试验始于2005年秋季。
历经两年调研、制定、修改,最终出台的2008年高考新方案让公众充满期待,然而事实并不像大家期待的那样。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将语文、数学、外语列为统考科目;其他科目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分必修或选修科目。
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任意选择一门。6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4门为必修测试科目。
按照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均按等级划分,分ABCD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
从一开始,这个新方案就饱受争议。
今年高考结束后,江苏教育厅曾组织省外高校招生人员学习了整整3天高考方案。事后,许多人感叹,“真复杂,搞不懂到底怎么操作”。用南京市一家中学的校长话说,迄今为止,这个方案没有人真正能说清楚。他认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数十万人参加,考试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容易操作,新方案显然脱离了实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至今为止,没有学校和考生知道,各科等级到底按多少分划线的。
记者就此问题向江苏教育考试院等多方求解,居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一家拥护高考改革方案的中学校长只好含糊其辞地告诉记者,一定是按照比例划分的,具体怎么划分,他也不清楚。
劫富济贫的高考方案
王晗,语文136分,数学143分,英语105分,附加分38分,投档分422分,历史A+,政治B+,按前3门总分计算,他是今年南京市文科状元。
然而,他上不了北大,尽管那是他最向往的学校。后来连进南大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因为他的那个B+。
按照规定,北大招生限定条件是先要求两个选修科目A+,再划定投档线,南大的要求是两个A。
考了高分却上不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不只王晗一人。江苏省理科状元祁明怡考了460分,按照最初设定的高考方案,没有达到两个A+,达不到清华投档线。
按照常规,作为高考强省,清华北大一直是状元们的理想地,然而,2008年江苏省各市的“高考状元”中,有一半没有取得清华北大的投档资格。
王晗最终被南京大学使用选择性计划破格录取。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王晗一样幸运。
记者了解到,2008年高考,有许多优秀考生因为选修科目得C而无缘本科,这类考生被称为高分低等级的C型考生。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为例,参加高考500多人,C型考生100多人。
从整个江苏省来说,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0.8万人,一本招生人数4.1万名,二本6万多人。全省达到二本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失利,直接被拦在了二本之外。
有人指出,这是一个劫富济贫的方案。这些高分等级低的考生并非都是偏科的学生,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上大学的机会被那些不偏科的中等生占去了。
“新方案违背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这也是今年众多考生家长和学校最多的怨言。
对于高校来说,新方案等级制也带了不少难题,理工科院校偏重于物理,化工类学校偏重化学,同样的等级又要按照不同的权重去衡量,这增加了录取工作的难度。
果然,刚进入录取阶段,新方案就遇到前所未有麻烦,录取进行到一半,教育厅紧急修改录取方案,规定1A、1C的考生只要进入投档线就可以投档,只要总分达到了学校最低录取线,学校必须无条件录取。
为了解决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紧急追加了近5000个录取名额,才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
新方案也为高考黑中介的运作提供了机会。
高考成绩刚出来,一些中介机构就开始明目张胆地宣称可以通过点招上大学。
在高考咨询会上,张玉林的父母就收到了两张广告宣传单。第一天咨询,上省内二本需要六七万元,两天后,这一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十几万。
“这不是一个滋生腐败的政策吗?”有家长质疑,点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校为关系户开的后门,这样录取了,孩子怎么在学校抬起头来?为什么不通过考试院的公开程序来录取呢?
高考能引领素质教育吗
新方案在制定之初,教育部门就宣称,要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发挥高考的引导作用,推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但这一说法遭到拥护者和反对者的一致排斥。
“新方案的出发点就搞错了。”南京市某重点中学校长说,高考是定量的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素质教育是定性教育,是培养世界观、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和创造力的,完全两码事,新方案是用重量来衡量长度,用等级来选拔,本身就不合适。
一位从事教育报道30年的新闻工作者认为,等级制不能用于高考,新方案实行总分+等级,把原来的选拔规则由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选拔方式更模糊。
他认为,对于50万考生来讲,高考规则必须清晰、易懂、便于操作,自主招生可以复杂,实行多元化评价。“如果微观上的操作不能体现宏观的理念,那这个方案就有问题,脱离了实际。”
新高考方案由于理化竞争最激烈,大家都怕垫底,就选了其他竞争不激烈的科目,但其实学生并不是真正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意愿在选科目。结果造成,南京市2008年文科、理科生参加高考的比例为1∶1,而以往的正常比例为1∶2,高考录取的比例也是1∶2。
在新方案面前,一些学校不断调整选修科目,有的甚至是学校动员学生更换选修科目。
“就和炒股一样,今天买进,明天卖出。”某重点中学校长说,“如果说新方案是引领素质教育的话,那是培养了中国人最不缺乏的一种素质——投机!”
尽管拥护新方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王军也认为,高考具有导向性,但不具备引导素质教育的功能,新方案引导素质教育的说法实际上是放大了高考的导向功能。
“不能因为有问题就全盘否定新方案,要看它与改革的方向是否一致,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一致,是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军认为,新方案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淘汰的都是偏科的考生,“偏科被淘汰,活该!”王军甚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然而,一个事实是,这位满口赞成推行素质教育的校长近年来却积极推行“县中”教育模式,靠题海战术来取得高考的胜利。
一位毕业于十三中的媒体工作者称,“他不在乎培养名校学生、特长学生,只看重升学率,希望更多的人能考进普通高校就可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大省,江苏省在教育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考,在江苏省却变成小孩过家家,每隔一两年一个大变化,弄不好就踢翻了重新来过,缺乏政策连续性。
一位中学校长坦言,再这样下去,江苏教育必将受到重创。
“高考肯定要改,但一定要谨慎,循序渐进,步子太大,操之过急脱离了实际,违反了教育规律,就会适得其反。”这位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