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
广西辉煌50年

广西“工业快车”稳步前行

新华社记者 何丰伦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30    [打印] [关闭]
    从风生水起的北部湾石化布局,到面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建设;从钢铁基地的建设,到老工业基地“二次创业”的豪迈宣言……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挑战,广西实施的工业兴桂战略,正在为这个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书写辉煌。

    北部湾:后起之秀扬帆破浪

    走进热火朝天的钦州港区,蔚蓝的大海一望无垠,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和施工队伍—中油一建、中油六建的工地上旌旗飘扬。

    “我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力争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前夕实现千万吨炼油主装置点火成功。”工程技术人员吴敏军说。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北部湾经济区近期规划建设面积86平方千米,集中建设钦州市的钦州港工业区、防城港市的企沙工业区和北海市的铁山港工业区等。

    在不到1年时间里,大量中央企业纷纷进驻北部湾,成为广西实施工业兴桂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支柱。

    位于钦州的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是广西范围内目前单项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列入我国“十一五”炼油发展规划,主体装置将于2008年底开始陆续投产,2009年底全面建成,有望缓解我国西南“油荒”困局。

    与此同时,钦州配套的码头项目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总投资为2.78亿元的10万吨级码头库区工程,已经完成投资2亿多元。国投集团钦州发电有限公司一期120万千瓦机组燃煤电厂已整装待发,计划在2009年春节后开始发电。

    钦州市市委书记汤世保说:“钦州的炼油能力最终将达到2000万吨的规模,从而建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石化工业园区。钦州要成为北部湾核心工业区、我国重要进口能源基地和泛北部湾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属于北部湾区域的防城港,正在打造被称为“广西有史以来计划投资数额最大、起步最高,具有世界一流技术装备、一流产品质量、一流规模效益的工业项目”——防城港钢铁项目。根据2008年出台的《广西千亿元工业产业和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12年广西将初步建成区域性大型钢铁基地。

    在这个方案中,到2012年,广西冶金产业产值将达到1700亿元,增加值490亿元,钢铁产量达2000万吨,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7年的1.7%上升至3.7%,在全国排名上升至前10位。

    传统产业逆势扬升

    一方面是以石油、钢铁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在北部湾经济区如火如荼地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以柳州市为代表的汽车、工程机械产业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实施“二次创业”。

    2002年在广西柳州正式挂牌的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销量达55万辆,微型商用车市场占有率达43%,为中国国内微型车市场排名第一。到目前为止,柳州的汽车产能达60多万台。历经40多年发展,柳州已拥有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360多家,汽车制造成为柳州第一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工程机械排头兵的柳工集团,尽管也因为全球经济形势下滑而受到冲击,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填补自主产权空白的轮式装载机、铁路轨道建设装载机等工程机械装备,仍然拥有不少新增订单。

    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介绍,柳工集团产品已遍及世界各地,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2%,在印度、摩洛哥等市场,装载机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公司。集团目标是,到2012年,将建设发展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大型机械企业集团,年销售总额将达300亿元人民币。届时,将有更多柳工产品驶向国际市场。

    金融支撑推动“工业快车”稳步前行

    工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巨额资金的注入。今年以来,从国内股份制银行到外资银行,从中信银行到南洋商业银行……诸多银行纷纷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支撑推动着广西“工业快车”稳步前行。

    随着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广西首府南宁提出了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力图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金融、信息交流中心;柳州市以汽车、钢铁、工程机械为支柱的三大巨型龙头产业吸引外资;革命老区百色以铝业为代表吸引众多资金注入;在钦州、防城港相继注资的中石油、钢铁等重大项目,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进入。

    最近几年来,华夏银行南宁分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代表处、南洋商业银行南宁分行等“金凤凰”纷纷筑巢广西首府南宁。

    目前,广西已经与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香港东亚等上十家区域性银行建立联系,商谈入驻事宜。广西还在计划与香港、新加坡加强合作,形成金融联合体,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未来国家金融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区域性国际大通道。

    据新华社南宁11月2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