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

青年交流是消除偏见的良好方式

——中国青年代表团访德侧记
本报记者 曹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30    [打印] [关闭]
    “青年交流是消除偏见、形成客观评价的一种良好方式。”10月14日,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总理府致辞欢迎中国青年代表团讲到这句话时,她特别加重了语气,400名中国青年也会心一笑。代表团团长、中国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在其后的讲话中,也回应了默克尔这个说法,强调青年交流会为中德友好提供重要视角。

    实际上,两国总理当初倡议中德800名青年互访交流时,正是因为他们明白青年交流对发展两国关系、增进了解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400名德国青年已分批访华。此次访德的400名中国青年中,有刚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金牌的优秀运动员,有来自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还有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在一周多的时间里,400名团员分成16个分团分赴德国16个州,通过拜会政府部门、访问民间青年组织和做客德国家庭,与德国各界青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双轨制就业培训”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社会保障非常完善,公民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德方安排我们访问了多家社会保障单位,如儿童日间照管机构、养老院、体育中心等等。那套完美的福利保障体系虽然诱人,但这与德国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中国既有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难以借鉴和复制。

    基于这种务实的考虑,随第七分团访问黑森州的陆昊团长向该州青年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政府如何动员各种社会资源促进青年就业?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陆昊书记的考虑是,相比于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公共事业,就业相对而言不必过分依赖经济水平,其经验也就更容易为中国借鉴。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黑森州青年与社会部特别安排了一个座谈会,介绍德国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举措,重点介绍了该国的双轨制就业培训。

    所谓双轨制就业培训,就是将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紧密结合,使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教学实体承担学生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由政府和企业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共同确定;培训时间根据职业的不同而定,在2年至3年半之间。受训学生以企业的学徒角色一边参加企业的劳动,一边在有关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课和基础课。在学期间,学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津贴。学习期满,通过结业考试后即成为技术工人。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青年工人还可以继续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乃至进入大学深造,成为高级人才。

    中国最应该从双轨制职业培训中学习借鉴的,就是政府和企业如何合作培训市场真正需求的人才,而不是盲目培训。据介绍,80%的德国青年都要接受职业培训,因此,尽管德国近年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但青年失业者的比例相对很低,而且是西方国家中最低的一个。

    中国青年理解了“口罩风波”

    虽然环保并不是中国青年代表团此次访德的主要考察项目,但通过日常接触,德国人的环保意识还是给团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起自己的萨克森州之行,来自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的团员贺青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环保。该州有一段河谷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当地官员介绍说,这条美丽的河流也一度遭受污染之害:河水恶臭、鱼虾灭绝、鸟类迁飞。但后来,人们环保意识增强,通过关闭污染严重的重工业企业和化工企业,发展钟表、手工业等清洁产业,严重的污染最终得到了治理。

    据介绍,德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细节上接受环保教育。一年级小学生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会领到一册用再生纸制成的环保记事本;学校的教室摆放4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

    访问黑森州的一位团员,回国后在博客里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北京奥运会期间,曾有一些外国运动员宣称会带着口罩参加奥运会,以表达对北京空气污染的担忧。当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中国人,都将个别外国运动员的这种行为理解为一种很不友好的行为,甚至视其为一种羞辱。然而,当我在萨尔堡小镇呼吸到纯净的空气,在法兰克福看到碧空如洗的蓝天,在柏林参观一天皮鞋上却看不到半点灰尘的时候,我多少理解了那些运动员的担忧。或许,那不是羞辱和冒犯,而只是对环境污染的实际担忧。

    一些德国人对中国极不了解

    此次访德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团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北京奥运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中国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这次奥运会,中国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成就,传播了自己的想法,改善了自身的形象。

    在柏林的联邦总理府,在威斯巴登的黑森州府,在法兰克福的市政厅,在林姆堡市的小镇,无论是总理、部长们的欢迎辞,当地媒体对代表团的报道,还是与德国青年的座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北京奥运会。默克尔总理在会见代表团时,赞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盛事”。黑森州下属一个市的市长说,他天天都看奥运比赛,志愿者的微笑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团员们在商店购物时,经常会遇到德国店员向自己翘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了不起,奥运了不起”。

    当然,奥运的展示和传播效应还比较有限,许多德国人对中国还很不了解。考察梅前州的好几位团员就发现,该州一些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北京、上海这些地名。一些媒体工作者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中国人思想保守、经济落后、吃不饱穿不暖。即使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很多也受到了当地媒体的误导。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10月19日,中国青年代表团秘书长董霞在总结访问成果时深情的表白,感染了每个团员。是的,中德800青年交往撒下的友谊种子,必将化作那满天的繁星,将光亮散向广阔的民间。800中德青年,也将成为中德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这是美丽的佳话,更是美好的愿景。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