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下南洋”开拓棕榈种植园
这段现代版的“过草地”视频,可不是什么拓展项目,而是天津聚龙集团对印尼棕榈种植园的一次实地考察。聚龙集团印尼区执行总裁李连喜回忆起那次行程,至今仍觉得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从雅加达坐两个小时的飞机,再坐一个小时的汽车,转乘近100分钟的快艇,到达无人、无路、无桥的岛上,趟水进入原始森林中废弃的橡胶园,这就是当时考察的路线。”
聚龙集团是一家集油脂加工、储运、贸易、研发、油料作物种植等的综合型油脂企业。从1993年建立起,就涉足棕榈油的生产、加工、销售,并逐渐成为公司的主产业。
棕榈油是极具商业、营养和社会价值的油品。棕榈油从油棕榨取所得,而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每公顷油棕最多可生产大约5吨的油脂(比同面积的花生高出5倍,比大豆高出9倍)。自2004年起,全球范围内,棕榈油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国际贸易量都已经超过了大豆油与菜籽油,成为世界第一大油种。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国,2007年全年消费棕榈油560万吨,占全球棕榈油消费量的15%。
虽然我国是世界棕榈油最大的消费国,但因为我国企业缺少棕榈油的源头资源——棕榈种植园,在国际棕榈油行业中始终没有掌握定价权,只能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不能总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应该走出去寻找主动权。”李连喜说。当时国家也鼓励支持有关企业“走出去”,于是,2005年,聚龙集团派出专门团队赴东南亚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发展棕榈种植业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综合考察。
2006年下半年起,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中国人在海外的第一个棕榈种植园。目前公司的棕榈园区已经栽种完成10000公顷。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兴建的唯一的棕榈种植园。
当时岛上的“沼泽无人区”现在已是另外一片风光。第一批种植的棕榈树长成一人多高,并且开始结果。岛上的路已经修好,顺河而建的几座桥也再不用让人趟水进入。当地工人住在公司为他们建设的房屋里,有的工人家属还在公司建的小卖部里做起了生意。
“我们欢迎中国企业来和我们一起开发棕榈种植园,这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为扶贫作出贡献。”11月24日,由印度尼西亚农业部、棕榈油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棕榈油推介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印尼农业部的几位官员几次重申这个邀请。
据了解,近些年印尼大力发展棕榈油产业。中国是印尼棕榈油的出口大国,占到17%的份额。
“棕榈油价格由3月份的12000元/吨降到如今5000元/吨,跌幅超过50%,许多油脂油料企业面临着下游企业违约的压力和困境。”谈起与棕榈油相关的内容,李连喜有种焦虑。因为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棕榈油价格涨幅巨大,在价格高企之下,国内以棕榈油为原料的工业企业面临着很大风险,我国棕榈油行业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
他说,从世界三大油品主产地情况来看,豆油主产地在北美,菜籽油主产地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生产源头都掌握在西方利益集团手中。而棕榈油的主产地在东南亚,从地缘角度来看,更便于我国企业的参与。
棕榈油原来与石油价格关系不大,但是近些年欧美许多国家强制规定汽油中必须添加5%的生物燃油,而高产的棕榈油是提炼生物燃油的最经济的原料,因此近十年棕榈油与石油价格趋于“配对”。
“棕榈园建设与棕榈油储备已经成为国家保障油脂行业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民营企业也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李连喜说,目前的形势既是困境,也是一种机遇。
11月13日,面对外资油脂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建厂、并购民营乃至国有油脂企业,逐步控制我国国内油脂市场主导权,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形势,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与积极引导和推进木本粮油产业化,促进木本粮油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木本粮油供给。”
李连喜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出台,给我们发展棕榈园产业奠定了政策保障,我们会加快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布局,加大在东南亚的棕榈种植业投入,依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土地与环境资源,大力开发棕榈园这一世界范围最大规模的木本油脂资源。
“开发20万公顷或更大面积的中国人自己的棕榈种植园,牢牢将相当份额的进口棕榈原油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国家建设稳定可靠的进口木本植物油保障体系。”李连喜说,这是聚龙集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