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之旅
繁星样的萤火鸟在飞舞,吹开的蒲公英像一朵朵小伞四处飘落。碧波荡漾的大海拍打着礁石,海鸥在头顶盘旋……美丽静谧得让人心醉。
可是,凶险正在宁静的背后悄悄孕育。很快,吃人的巨型植物勒紧了人的脖子,龇牙咧嘴的飞鱼迎面扑来,流着口水的恐龙在追逐,汹涌的熔岩要将人一口吞没……
最新档的《地心历险记3D》,对孩子和拒绝长大的成年人,无疑都是一场惊心的冒险。这是凡尔纳1864年创作的《地心游记》,第N次被搬上银幕。
已然作古的“现代科学之父”凡尔纳,如果活在今天,必然是史蒂芬·金般的好莱坞宠儿。凡尔纳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其著作影响了几代科学家、小说家和电影人。他说:“凡是人能够想象到的事情,总有人最终能够实现它。”
科幻离科技有时只有一步之遥。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地潜艇、《从地球到月球》中的地火箭和月球漫步,如今真的都已实现。小说中的“地心之旅”会成为现实吗?地球心脏是否真如凡尔纳笔下所言,是海洋、森林、恐龙的世界?这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追逐的命题。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洋葱头似的层状结构:外壳即地壳,中层为地幔,中心即地核。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心最深的钻探纪录是俄罗斯人保持的7.4英里(约合11.9公里),几乎钻透了地壳外层的1/3,但这对于直径超过7700英里的地球,简直“连皮毛都没伤到”。
俄罗斯钻探开始于1970年,于1989年结束。在钻探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27亿年前的岩石。让他们不得不停下挖掘的原因是,深层的岩石非常热,钻头的压力导致岩石熔化,好不容易钻出的洞会重新封上。目前,全球的地质学家们都希望能够改写这项俄罗斯的钻探纪录。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学家大卫·史蒂文森是个“凡尔纳迷”,他在2003年5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提出一种探测“地心”的构想,并命名为“凡尔纳计划”。
其计划听起来也像电影情节,为了将一个柚子大小的探针送入地核,首先在地面制造出一个大坑,其长度和深度都为300米,与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相当。然后在坑内注入至少10万吨熔化的铁水,可能还需要进行一次数百万吨级当量的核爆炸或地震。如此巨大的重量将把裂缝下的岩层压出一个巨大裂缝,这些液态金属将在地心引力作用下顺着裂缝流向地下深处,随后裂缝将自动闭合。“这就如同把一把巨大的液态金属刀插入地表”。另外,这个项目“吞币的胃口”惊人,最少需要50亿英镑。
科学家们普遍质疑史蒂文森的可行性,他们认为探测器投进地底,可能要数千年才会抵达地核。也有的科学家认为电磁波无法传送数据,还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形成一座新火山或引发一场地震。
日本科学家也在2006年推出一项史无前例的地心探索计划。一艘巨大的“地球号”勘测船,其船身长相当于“泰坦尼克号”的三分之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勘探设备,作业时可以泊在2500米深的洋面上,在太平洋地壳最薄处打洞,其钻头能钻探到海底以下7000米处,它的钻杆长度是纽约帝国大厦高度的25倍,约是人类目前在海底钻探最深的洞的3倍半!
日本研究人员希望能在2012年钻入地幔层,取回岩石样本研究,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是什么引发了海底地震,同时还希望解开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之谜,探究在地球的深处是否存在特别的生命物质,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太空任务增强了我们对太阳系和行星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内部却没有过类似的探索。星际探索已经到达了40个天文单位(约合60亿公里)的距离,而地下探索却还停留在大约10公里的深度。”史蒂文森到处游说他的“地心探索计划”。
显然,我们的地心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