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重网络撑起民生天地
两亿元红包:红利背后的发展成果
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宣布,为让广西生活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带来的喜人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向全区300多万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慰问补助金2.1246亿元。
此次慰问补助金标准分为两个档次:100元和50元,每人按对应标准限发一次。慰问补助金为100元的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城市低保户、传统优抚对象等;慰问补助金为50元标准的对象是农村低保户等。
红利背后,蕴藏着广西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如今,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9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2000元和3200元。2008年1月~10月,广西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区完成财政收入681.9亿元,全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86.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
在全球金融风暴袭击的背景下,不少在珠三角一带打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不久前,广西南宁市专门为返乡农民工举办了专场招聘会,共有69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包括安保员、文员、收银员、化验员、机修工等120个工种。到当天中午,已有1510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2008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就确定要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今年年底前将廉租房制度覆盖到县城,让困难群体居有其所。
广西社会主义经济学院讲师祝远娟说:“无论是发放给困难群体的红包,还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困难群众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制度创新:构建民生保障网络
作为少数民族人数众多的自治区,广西不断创新制度,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民生保障网络。
一方面,广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的政策优势,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推动广西民族地区群众从义务教育到扶贫开发,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通讯设施的不断改善。
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公务员李开林介绍,广西在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对自治县给予了特殊照顾。如上划中央两税增量部分,中央返还给广西的比例是1∶0.3,自治区给一般县(市)是按1∶0.15比例返还,给自治县却是全额返还;在安排中小学教师工资补助、调资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年终一次性奖金、在编分流人员工资补助、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自治县比一般县(市)高5~10个百分点。
在基础教育领域,广西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四苦精神”:“各级领导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战线苦战、社会各界苦帮”,经过20余年的努力,“四苦”精神酿出“两基”硕果,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到2007年,广西占全自治区人口20%左右的41个贫困县全面实现“普九”目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与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相当。
另一方面,广西坚持改革开放,争取包括国外政府贷款、国外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渠道,推动广西扶贫事业发展。10多年来,仅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就先后成功争取到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民间组织等优惠贷款、无偿援助共计1.78亿美元。西南扶贫项目解决了1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9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项目被列为全球70个扶贫项目成功案例之一。
广西民政系统还建立了一整套面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从2008年初突发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几乎每年都会袭击广西不同地区的洪涝灾害,民政干部都会出现在灾害现场,民政资金都会及时到位。
民生保障:为困难群体奏响援助乐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调查表明,目前广西农村需要政府救助的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约几百万人,仍有88万户31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在危房中,困难群体依然面临着物价上涨、医疗费用缺乏等一系列难题。
根据这一情况,广西确定:2009年起到2018年,每年为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用10年的时间完成8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任务;争取到2009年底,全面建立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补助水平和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将广西农村最低生活年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900元以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陈利丹说:“困难群体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生保障体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困难群体的救助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据新华社南宁12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