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
学生求职成本降低 网尽东北教育人才

“东师模式”引领十万毕业生抢占就业高地

本报记者 彭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3    [打印] [关闭]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地举办的诸多高校招聘会今年“遇冷”,规模有所萎缩。然而,日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东北地区高师院校·2009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却迎来利好消息——参会企业单位未减反增,100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需求信息近7.8万条。这无疑给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的近10万名毕业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感觉还行”、“比较满意”、“比想象得好”,这是记者在洽谈会现场听到的最多的回答。记者看到,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招聘岗位类型多样,行业齐全,对非师范生的吸纳量也很大。

    据统计,仅开办第一天就有4万余名毕业生参与洽谈,总体供需比例为1∶1.95,即一个学生对应近两个招聘岗位。

    “大船能破大风浪,大市场抵御大风险。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东北高师教育人才集散地’这个大品牌体现出了独特优势,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说。

    扛起公共就业服务的大旗

    “东北地区范围内,有些学校就业资源过多,用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满足;有些学校就业资源过少,又不够用,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全国范围内,东北地区就业资源相对较少,东南沿海等地就业资源相对较多。”东北师大就业中心主任王占仁,把这一现象叫做“二八”难题。

    实际上,因为“二八”现象的存在,从1998年起,吉林省内各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就有部分毕业生参加东北师大举办的就业洽谈会,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师大洽谈会上找到了理想工作。此后,越来越多的东北高师院校及学生希望东北师大能敞开市场,向他们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本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但在现实国情下,公共就业服务处于短缺状态,需要多方参与。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高师中的龙头院校——东北师大决定扛起这面大旗,开放本校资源,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打造东北教育人才大市场。

    “1999年开始,政府对师范的政策性保护逐步弱化,高师院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一要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名牌;二要以规模造就市场。要做到这两点,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联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市场份额。”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敏锐地看到了就业市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1年,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由东北师大牵头,联合东北高师院校,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每年春秋两季,以东北师大为主体,各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市场开发,并主办一次“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洽谈会”。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内合外联”之前,东北师大只需开发重点中学市场;开展就业协作后,就需要寻找符合28所东北高师院校学生需求的公共市场。东北师大的市场开发范围,逐步扩大到普通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人才中心,既有高端市场,又有中端和低端市场。经过8年的市场建设与培育,东北高师就业空间从传统的东北地区,拓展到了除西藏、新疆、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份。

    “如此一来,一是能最大限度确保就业市场满足公共需求;二是能最大限度抵御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即使部分地区遇到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受到地方政策限制,对东北高师毕业生整体就业也不会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王占仁笑着说,“这叫‘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成立后,真正打破了校际藩篱,实现了资源共享。11月21日,记者在东北师大聆听了一场就业形势报告,这是该校就业办派出50余人次,历时3个月深入各地调研才得到的“情报”,但他们却将这些来之不易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与兄弟院校以及这些学校的4万多名毕业生共同分享。

    为了让学生共享就业信息,东北师大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东北高师院校就业联盟网,一旦有新的用人信息,每所高校的每1名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同时,所有毕业生的详细资料也都被网站录入,供用人单位参阅。

    不仅如此,非东北师大的学生,还可以使用东北师大的电脑、场地、视频设备,免费享有做视频简历等服务。内蒙古师大学生王险峰深有感触地说:“东北师大学生能用的,几乎就是兄弟院校学生能用的。”

    东北师大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之初,也有很多人担忧:会不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会不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对此,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杨晓慧说:“众多高师院校毕业生共享一个就业市场,必然加大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在一个有序、规范、透明的市场内竞争,竞争点主要体现在各学校的层次、水平、特色、学生质量等方面。各高校都不得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质量,这也将在无形中整体提升‘东师品牌’”。

    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就业协作体成立后,由东北师大主办的“联合洽谈会”,成了东北地区声势浩大的人才盛会。每年,都有来自东北高师院校的4万余名本科毕业生、1万余名研究生参加。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是一个颇富吸引力的市场:规模大、层次全,不必跋山涉水,“一堂求遍东北师”,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规模优势,使每年一度的这个联合洽谈会获得了“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的美名,也使全国的就业资源更多地流动到东北高师。用人单位从开始联合时的230家,迅速攀升到1000余家;人才需求信息也由4000条,攀升到4万条以上。

    信息共享,市场共建,降低了学生的求职成本,减少了毕业生东奔西跑,到处参加招聘会的路费、住宿费;对兄弟院校来说,则避免了单兵作战、重复建设。

    协作体成立以来,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学生就业率以平均每年2~3个百分点的比例提升。而东北师大的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98%以上,稳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资源配置优化,满足了各方需求,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共建大市场,共享大资源,共创大品牌”的公共就业服务“东师模式”,以其特有的价值和魅力吸引了众多高校的关注与效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东北五校就业工作协作体、全国交通行业陆上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等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联合体,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本报长春12月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