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
星期

“蒲公英效应”制造

——哈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纪实
李海涛 本报记者 亓树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4    [打印] [关闭]
    几个月来,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05级学生张羽威的生活有了新内容:每逢节假日和课余,她就会赶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天地家园社区管理站,在签到本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坐在电脑前汇集整理社区居民办理低保、户籍管理等相关的文件,编写报告,有时还要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居民介绍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办事程序。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却乐此不疲。她说:“能把热情贡献给社会,我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张羽威是哈师大到社区挂职锻炼的50余名大学生之一。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哈师大与团哈尔滨市委签订了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实践基地共建协议,选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到哈尔滨市40多个社区担任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挂职锻炼。

    有幸被选派的大学生,均是理论学习的优秀青年骨干,他们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协助各社区基层开展帮困助学、活跃社区文化、进行社区管理和建设等工作。

    哈师大团委书记张艳君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仅仅自身获得真理是不够的,还要自觉地去传播科学理论。这些青年理论骨干就是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分散到社区、厂矿、农村等地方,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辐射源。”

    理论的力量让棵棵

    “蒲公英”茁壮成长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哈师大图书馆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原沈阳军区白城守备区司令员邵宝殿少将正在慷慨激昂地为同学们作革命传统历史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同学们兴奋地与老将军对答、探讨,报告会高潮迭起。

    “触动太大了!”老将军的报告让同学们有种“开窍”的感觉。“参加这样的活动真是大开眼界,远比盲目追星和上网打游戏有意义,有价值。”

    鲜活的理论学习内容让这样的“红色”活动在校园内倍受欢迎。涉及爱国主义、党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名人名家报告会、时政论坛、知识竞赛、辩论会在各院系相继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

    “原来宿舍卧谈的话题大多是明星、八卦等,现在已经被‘陈水扁’、‘三鹿奶粉事件’、‘科学发展观’等话题所取代。”一个大三学生这样说。“理论看似枯燥,但联系起当今社会形势,联系起国情,联系起自身,就会有更深切的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

    和谐社会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研究会等一批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相继涌现,这些社团更加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理论的热情和自觉性。

    学校还专门设立“专业理论导师团”和“成长实践导师团”两支导师队伍,按照1:2的师生比配置导师。让教师讲授前沿学科知识,把理论与当今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导师制、课题制、挂职锻炼制是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成功做法。”张艳君介绍说,“青马工程”实施校、院两级培养机制,每年一期的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员班成为培养的核心层,核心层会把学习成果带回所在院系,形成各学院二级理论社团和小组的骨干层,这些骨干回到同学之间,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思想和理论的进步。

    现在,哈师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政治热情高涨,积极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哈师大现有党员4011人,其中学生党员就有 2281人,占56.9%。

    让“蒲公英”的种子

    散发到每个角落

    “做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是要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更能激发理论学习的热情。”该校政法学院学生耿志权说。

    政法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回忆起首次参加活动时的情景,耿志权有些汗颜。“缴纳包烧费了,可屋子还是冷,可不可以起诉物业公司?”“离婚了,财产如何分配?”一些居民提出的咨询问题确实让他挠头,他这才感受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他把这些问题全部做了笔记,留下对方的电话号码,回到校园,“恶补”《物权法》、《消费者权益法》、《婚姻法》知识,查阅相关材料,再通过电话一一为居民解答。

    就这样,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使走出课堂的理论生动地走上街头、厂矿、居民社区:生态文明研究会会员传播绿色消费理念,经济与法律系的同学解析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动向,经济系的同学宣讲经济形势。

    去年11月,校团委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组成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讲服务团,在中央大街进行宣讲。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编印的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材料向过往路人发放,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十七大报告向市民现场解答。

    一位退休的老工人说,物价上涨使他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经济专业的同学就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十七大报告中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20字讲起,向老人详细介绍了党对社会保障及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使老人对自己的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宣讲归来,“怎样才能把掌握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的‘大白话’和详实的事例表述出来”成为这些青年理论骨干讨论的话题。到社区、厂矿、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成为他们的共识。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基层群众的服务活动是哈师大“青马工程”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为基层群众做力所能及的服务。

    西语学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自发成立爱心服务社,在学校周边社区,组织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儿童组成自强班。他们与这些儿童结成互助对子,补习功课,担当他们学业与思想理论学习的老师。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专业的学员,自发组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社会心理服务队,到哈尔滨社会流浪人员救助站开展了一年多的义务心理救助活动。

    “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不少青年骨干的人生追求。参加过学校首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班的王超等4名学生骨干志愿参加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服务队,奔赴灾区开展灾后支教、心理辅导等各项援助服务活动,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在日记中,王超这样写到:“我选择了西部,西部接受了我。我相信因为这个选择,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

    “做强做大‘蒲公英’效应,凝练师范院校特色,面向基层培养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传播者,是哈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基本方向。”张艳君认为,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员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队和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服务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