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
星期

太阳照耀“第一羌寨”

新华社记者 刘大江 余晓洁 黄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4    [打印] [关闭]
    今年寒冬提前而至,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这个曾被大地震摧毁殆尽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似乎变得令人揪心。

    那些失去美丽家园的人们,在“叉叉房”(当地一种简易过渡房)里能否抵御突然而至的严寒?他们的衣服够暖吗?粮食够吃吗?被子够厚吗?他们延续几千年的顽强、自信和乐观,经过大地震的惊世浩劫,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还依然如故吗?

    “叉叉房”穿上了厚“棉袄”

    翻过高高的山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就走进了云朵里的萝卜寨。

    萝卜寨的名字令人疼痛。这个以“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而名满天下的“中国第一羌寨”,在大地震中被全部摧毁,村民们一夜之间失去了传承4500年之久的美丽家园。因为明年底永久性住房才完工,近千名村民今年只能在简陋的“叉叉房”里过冬,他们会不会因为无法御寒而让疼痛的记忆再次苏醒?这是很多人的担心。

    萝卜寨村民们的过渡房就搭建在被大地震毁坏的旧址前面。这种过渡房,用木头搭成基本框架,四周和房顶围以篾席子,因为简陋,当地人叫它“叉叉房”。那片曾经举世闻名、用黄泥土房构成的羌寨废墟,在“叉叉房”背后,在刺骨的高山寒风里静默。

    出乎意料的是,全寨所有的“叉叉房”被彩条布裹得严严实实。村民们说,彩条布下面钉了一层棕垫,“叉叉房”里变温暖了。

    钻进村小学操场上一间“叉叉房”,86岁的羌族老人王金诚正在房中静坐,他告诉记者,“叉叉房”屋顶低矮,不能像老房子那样生火取暖,前几天还在担心过冬怎么办,现在好了,有了棕垫和彩条布,晚上睡觉就不怕冷风从篾席缝里钻进来。

    老人站在门口,眯缝着眼,指着对面山顶说:“看见没有?雪已经上山,再过几天就要下到这里来了。”记者走进老人的卧室,看见有三床厚棉被才放了心。

    在萝卜寨蹲点的雁门乡副乡长曾克勤说,全县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实施了“暖冬行动”,给每户村民发了厚棉被,为了让简易过渡房保暖,还给每户村民发了14床棕垫和彩条布,给“叉叉房”穿上厚棉袄。

    干部给乡亲们送来“冬日暖阳”

    在寒冬提前而至的时候,萝卜寨村民和他们的“叉叉房”都穿上了厚棉袄,但最令他们感到温暖的,是干部深入细致的作风。

    见到萝卜寨村支书马前国,是在村民的家里。这个当了22年村支书的羌族汉子,正在召集全村干部开会,讨论村民过冬问题。

    与土生土长的马前国不同,39岁的曾克勤是“外来人”,这个现在身份为雁门乡副乡长的朴实汉子,脚上一双旧胶鞋磨得快裂开口了,他笑着说:“村民们已经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员。”

    曾克勤走进路边一户“叉叉房”里,主人家王金诚迎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谢谢您为我这个老头子多发了一床铺盖,我不怕冬天了!”原来这个86岁的羌族老人腿脚患风湿病,特别怕冷,一冷就钻心地疼。曾克勤了解到这个情况,从自己家里拿出一床厚棉被送给老人。这床羌绣风格的棉被,成为老人遭遇地震灾难后在寒冷冬季里的最大慰藉。

    希望像羌红一样在寒风中燃烧

    前往萝卜寨的蜿蜒山路旁的树枝上,系着一条条火焰似的红布条,这是历经沧桑的羌族人祈福的标志,它们像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熊熊燃烧在高原的凛冽寒风中。

    羌族人张永香热情地招呼几名游客,推销她和姐姐手工制作的花布鞋。张永香一家捡回房屋垮塌后还能用的木板等材料,在寨口重新建起了简易住房,开个小店,出售她和家人亲手刺绣的羌绣布鞋。

    手脚勤快的张路惠背着一岁多的孩子正在煮猪食,偶尔望向山下原来的家园。家在地震中被毁后,她也捡回能用的材料,和丈夫一起动手搭起临时住房,还分起功能区:猪圈、厨房、客厅、卧室,客厅里还有电视音响,那是震前的财产;卧室里有4床新被子。

    尽管“叉叉房”背后就是铭刻着黑色记忆的羌寨废墟,但每一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乐观的笑容。“遭灾了,但日子还得照样过!”一名村民背着半人高的羌式水桶健步如飞地说。头顶阳光照耀,一切都金光闪闪。“叉叉房”门口坐着一对老年夫妇,正从一捆野枸杞枝叶之间,采摘着鲜红的枸杞子。老汉嘴里叼着一个铜烟杆,眉眼笼罩在缕缕青烟之中。广场上响起了发动机的轰鸣声,老人从嘴边取下烟杆,眯缝着眼朝阳光地带看去,用烟袋锅指点着说:“看见没?我们的房子正在修,修好后这些房子又会是方圆百里最好的寨子,我们又会像以前那样生活。”

    萝卜寨村的新居由广东省江门市规划援建。8级防震的框架结构,令人放心。曾克勤说,寨子建成后,房屋表面抹黄泥,恢复昔日“黄泥羌寨”的外观,但内容已经大变,道路通向每户人家,不仅通水电气,还要建沼气池,发展旅游,让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据新华社成都12月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