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
星期

配上这样的装备,部队就会如虎添翼

——记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
皋山 刘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5    [打印] [关闭]
    油料是战争的“血液”,油料保障线是战争的生命线,没有油料,一切武器装备都将失去战斗力。

    位于北京西郊燕山脚下、永定河畔的总后油料研究所就是油料保障线的重要锻造者之一,他们研制出的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与国防油料科研事业和建设现代后勤、保障打赢息息相关。

    多年来,该所已完成50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有200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这些成果,为解放军油料实现“从手工作业保障到机械化保障、从机械化保障到信息化保障”两次历史性跨越作出重大贡献。

    后方基地油库遭袭,照样可以收发油

    油料研究所杨廷欣所长告诉我们:新军事变革、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后勤保障必须做到精确高效可靠。怎样使油料和油料装备适应新形势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创新。

    近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履行保障打赢的历史使命,研制出一大批层次高、影响大、部队急需的成果。

    履带式两栖装甲加油车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这种加油车的样机研制成功后,它的性能测试是在海上进行的。

    酷热的夏季,为测得这种加油车在海上经逆浪、顺浪、侧浪等不同浪向下的行驶数据,油料研究所张宏旺工程师主动要求跟车下海试验。一次,正在进行测试的加油车突然熄火,车子在海里当即失去动力。由于海水压力作用,车门打不开,车内无法通风,人憋在车里十分危险。张宏旺沉着冷静,在密闭的车体里一点点排除了故障,最终转危为安。经过数十次测试,他掌握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种加油车配备部队后,在近年来解放军举行的各类演练中受到官兵们的欢迎。它机动性、越野性、防护性都不错,水上航速快,抗风浪能力强,可配合两栖装备涉水实施油料伴随保障。装甲部队官兵赞叹:“只要配上这样的加油车,我们就会如虎添翼!”

    过去部队野战储油,主要靠金属油罐和油桶,搬运装卸困难、机动性差。一套千吨野战油库,配套装备多达几千台(件),需要运力几百台次,开设困难,作业强度大。

    为提高部队野战储油的机动性和适应性,该所先后研制出新型软体油罐和组合式战役、战术两种野战油库等容量不同的新型野战储油装备,满足了不同规模部队的用油需求。

    与老式野战油库相比,组合式野战油库的操作人员比过去减少50%以上,展开撤收时间缩短95%,节约运力96%,大幅度提高了油料保障效率。

    软质输油管是野战软质输油管线系统的主体装备之一,科研攻关时,课题组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成功研制出新结构单根长度为200米长的软质输油管。高级工程师黄忠耀告诉笔者:大口径软质输油管线系统可快速铺设、快速输油、快速撤收转移,其输油量和铺设速度均高于外军现役同类装备,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最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假如后方基地油库固定保障设施遭袭击破坏后丧失油料收发作业能力,油库的官兵还能收发油吗?当然能。油研所的科研人员研制的“两抢”装备,即抢收、抢发铁路油槽车野战收发油装置和汽车油罐车野战发油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两抢”装备机动性强、作业效率高,可应急替代后方油库收发油泵房、汽车油罐车发油台等固定保障设施,实施快速抢收抢发油料。

    他们研制的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油研所人的脑海中镌刻着这样一种理念:服务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做到平时随时保障,战时遂行保障,急难险重时全天候保障,所有保障优质高效。

    近年来,该所先后派出500多人次上高原、去沿海、钻山沟、巡边防,深入部队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技术骨干2500多人次,验收油料装备上万台(件)。

    两年前,“两抢”装备配发油库后,他们迅速组织专家骨干分头到有关油库送使用手册,现场讲解使用方法,保证了装备性能的正常发挥。油料质量检测车配发全军后,针对它技术含量高、使用操作规程严的特点,所里及时派出技术专家,行程上万公里,奔赴各大军区和军兵种进行指导示范,培训技术能手。

    据了解,在历次重大演习中,该所研制的油品和油料装备不仅大量应用,而且经受住了演习的考验。他们研制的六管加油挂车、整体自装卸运油车、组合式战役战术野战油库、野战输油管线系统等骨干油料装备,在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大显身手。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油料研究所迅速组织力量,加班加点生产救灾部队装备急需的特种油品发往灾区,解决了抗震救灾部队的燃眉之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