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暗流,坦然走自己的路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米切尔·雪尔丹的《中国再也救不了世界啦》,对中国先救自己的经济颇为不满。文章先是渲染了中国面临的各种困难,诸如股市、房市跳水,出口不畅等,然后谈到工人工资没有上涨,社会矛盾激化等,其危言耸听到了不顾事实的程度。美国《华盛顿邮报》也是这样一副幸灾乐祸的面孔,其专栏文章认为,在全球危机当中,世界已经来到中国门口寻求领导。然而中国只想管好自家事,只想成为负责任的伙伴,而不是全球领袖。所以说,中国的领导力尚有差距。
针对上述妄议,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宋鲁郑先生的专栏文章《西方何以对中国冷箭齐发》。文章分析,以美、欧为首的西方一方面竭力游说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却冷箭频发,掀起一股密集的反华暗流。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受到严重冲击的西方制度和话语权。如果这场危机继续恶化和深化,西方对中国将会掀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击以转移国内民众视线,捍卫自己的正当性与话语权。
当然,出于利益考量,也有主张与中国融合的声音。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新闻周刊》上发表专栏,呼吁不要孤立中国,而要融合。文章说,中国有潜力塑造21世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13亿中国人吃什么,开什么车(或者是否开车),在何处生活、工作和游玩,所有这些将对能源的价格及可用性、地球的温度以及人类的繁荣产生极大的影响。华盛顿应对北京的新办法,只有“融合”。
奥巴马提名希拉里为国务卿也是媒体评论的焦点。《泰晤士报》社论以“希拉里的再教育”为题,说希拉里的自尊心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她将不得不让自己的世界观从属于奥巴马,不得不控制她凭借自身条件成为全球政治家的丈夫,而且她将不得不搁置可能仍存在于心中的当总统的愿望。未来四年,她将身负众望,带头重塑奥巴马所谓的“我们的道德榜样力量”。社论提醒希拉里,必须与她的丈夫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学习用她的新总统的眼睛看世界。
彼得·贝纳特在《星岛日报》的专栏文章,就奥巴马的鹰派团队问题,回答了克里斯·鲍尔斯有关“进步人士被完全遗漏了”的疑问。文章分析,正是因为奥巴马打算奉行一套名副其实的进步主义对外政策,所以他才把能够把国内右翼领地的人士召集到自己的周围。
当布什想兜售伊拉克战争时,他就搬出了科林·鲍威尔,因为谁也不会觉得鲍威尔是鹰派。现在,奥巴马或许准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给自己从伊拉克撤军找一个掩护,并通过外交途径推动与伊朗的关系,他把盖茨、希拉里和琼斯这类人物召集到自己身边,这些人不可能被奚落为鸽派。
不过,政治人物的表现一般具有多重性,奥巴马如此,梅德韦杰夫也是如此。欧文·马修斯和安娜·涅姆佐娃在《新闻周刊》联合署名发表专栏文章《梅德韦杰夫主义》,说梅德韦杰夫入主克里姆林宫的半年来,发出的信号使西方决策人士和外交人土深感困惑。他的勃勃雄心,显然演变自普京长期以来想重振俄罗斯昔日辉煌的计划,但两者存在明显差异。普京只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民主和自由主义语言,而梅德韦杰夫则采用了一种更开放、更现代的方式。也许梅普有所差异,但别忘了,他们都信奉一个共同的价值,就是对人民温顺,对强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