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江川视国际象棋为灵魂
叶江川
本报记者 郭剑摄
中国国际象棋队结束了国际奥林匹克团体赛从德国归来已经一周了,还没来得及总结这次比赛的得失,他们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宁波,参加今年中国国象联赛第五站的比赛。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叶江川承认“这次奥赛的成绩看上去很惨”,但他同时表示,“由于近几年国象队以及国象联赛几乎没有负面新闻,已经成了一个形象健康的品牌。”
今年的国象联赛从原来的主客场制改为赛会制,这也是中国棋院国象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决定。和主客场制相比,赛会制更适合国际象棋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赛事相对集中有利于媒体宣传报道,同时也为各队延请高水平外援提供了方便。叶江川说,国象联赛这几年发展很快,而且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国际象棋在中国会越来越普及。
叶江川同时还是中国棋院国际象棋部负责人、中国国际象棋队主教练。他今年48岁,正是本命年。说来也巧,11月22日是他的生日,当时他正带领国象队在德国征战奥赛,生日当天,国象女队战平乌克兰队,以6胜2平的战绩暂列女子组第一,但女队在此后的比赛中1平2负,名次滑落到最终的第八。
“当时没人想到会是这种结局。”叶江川说起自己本命年的这个生日不禁苦笑了一下,“当天比赛完,队员说要送我生日礼物。我说,你们今天和棋就算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等着过几天你们再送我一个大礼。”
期望中的大礼最终变成了深深的遗憾,但对叶江川来说,这也是他能够接受的事实。“需要总结的地方很多,比如队员的意志和斗志,比如教练员赛前部署和判断。现在想想,这样的成绩,也是我们队伍综合水平的体现。”叶江川坦然地说,“虽然代价太大,但队伍确实得到了锻炼。输棋不可怕,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问题。”
对于这次奥赛,叶江川有很多话要说,他不是为了找借口,而是为了激励队员。“比如说男队是上届奥赛亚军,但在那之前,男队一直徘徊在第五名到第八名。这次最后一轮对亚美尼亚队,如果以3∶1获胜就是冠军;女队这届奥赛前6轮连胜,积分比第二名多两分,但后面五轮却没能赢棋。”叶江川总结说,“这次国际棋联改革赛制也让大家有些不适应,有一点儿失误,名次上的反差就特别大。”
对叶江川来说,国际象棋就是他的灵魂,他不追求完美,但面对现实,他也希望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前几年我自己还能下下棋,但这几年兼任的社会职务不少,工作很忙。一方面在国内推广和普及国际象棋,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国家队棋手,这些事情几乎用去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叶江川说,“其实我有时还是会手痒,想下棋。”
叶江川的经历,和中国国际象棋在国内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也正是从他这一代棋手开始,中国国象棋手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993年,叶江川成为国际特级大师,1999年7月,叶江川等级分达到2620分,成为我国第一个等级分超过2600分大关的男棋手。
现在的叶江川已经没时间下棋了,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侯逸凡这样的年轻棋手身上,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挑起大梁。
“现在14岁的女棋手侯逸凡,已经成为拥有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最年轻的女选手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我明年还会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年轻棋手。”叶江川说,“虽然替他们高兴,但看弟子下棋与自己下棋的感觉完全不同,自己下棋会有一种创作的快感,我觉得这是棋手最大的快乐。”
“我做棋手的经历,到现在对自己的生活还有影响,比如说从小就过集体生活、吃食堂,所以到现在也不会做饭。”叶江川说,自己除了下棋,在生活方面的能力并不强。
“洗衣服、做饭这两样家务活儿我是肯定干不来的,但扫地、买菜、收拾屋子都是我常干的活儿。”叶江川很感谢家人的理解和牺牲,所以,他会为陪伴家人而推掉几乎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应酬。
“经常出差、加班,留给家里的时间很少。”叶江川说,“为人夫、为人父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我总是争取把时间多留给家人。”
叶江川的儿子今年上高三,明年夏天就要参加高考。叶江川说,儿子能考上什么大学“要看他自己的造化”。
“我儿子成绩还可以,但肯定不会成为职业棋手,他的兴趣不在这里。”叶江川说,“凭自己本事考上大学问题不大。”
大多数时间用来工作,另一部分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叶江川留给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我习惯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的书,这可能是我最大的爱好了。”叶江川说,“我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有时候看一些推理小说会觉得欲罢不能,会一直看完。”
看推理小说是叶江川休息脑子的一种方法,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系列,都是叶江川喜欢的类型。他说:“我看这类破案小说,就会觉得很放松,前一段时间看电视剧《神探狄人杰》,也觉得很不错。”
如果说推理小说是叶江川的消遣,那历史书籍就是叶江川的正餐。“戏说的历史不看,文风花哨的历史不看。”叶江川说自己喜欢平实的文风,哪怕有点闷,“但首先要尊重历史,比如黄仁宇写历史、写小说,就很好看。”
“这是我的私人爱好,家里大部分书都是历史方面的。”叶江川说,“两汉、宋史、明史、清史我都看过了,我的目标是把二十四史通读一遍,但我估计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了。”
本报北京12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