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
星期
团内蒙古区委探索团支部嫁接产业协会新模式,带动50多万农牧区青年致富——

青年的腰包鼓了,团的凝聚力强了

本报记者 李玉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7    [打印] [关闭]
    一个月前,李胜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的集市上,卖了12头牛,净赚1.3万元。这是他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

    “没有黄牛产业团支部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脱贫致富。”李胜说。眼下他还有22头牛没有出栏,预计在春节前卖出,至少还会增加两万多元的收入。今年25岁的李胜是库伦镇的一名农民,他在加入黄牛产业团支部之前已经养了6年多的牛,却始终没能靠养牛致富。

    今年6月,团库伦旗委实行“村村连建”团支部试点,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该旗库伦镇南元宝山村、北元宝山村和哈图他拉嘎查分别成立了蔬菜产业团支部、黄牛产业团支部和三产团支部,并在3个团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产业团总支。

    让李胜没想到的是,团总支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议题竟是“我们能从产业团支部中得到什么实惠”。

    李胜对记者说,在这次会议上,团库伦旗委从旗农牧局请来技术员和专家为他们讲了如何能使肉牛快速增肥等相关的农牧业实用知识。“以前养一头牛要两年左右才能出栏。由于在饲料上投入过多,不但不挣钱,弄不好还要赔钱。”李胜说。而现在他学到的技术可以使黄牛10个月达到出栏标准。

    由于黄牛产业团支部在养殖、营销等方面随时对协会成员进行辅导,避免了恶性竞争,黄牛产业团支部逐渐壮大起来,有80多个养殖户青年加入。

    蔬菜产业团支部书记郭鹏祥是在今年6月的公推公选中脱颖而出的。这个团支部成立后,不但从旗农牧局和辽宁省请来专家、技术员,定期为蔬菜产业团支部的团员进行技术培训,还不定期地到蔬菜大棚里为种菜的青年进行技术指导。

    如今,蔬菜产业团支部已发展团员14名,并依托蔬菜产业团支部,聚拢了40多名农村青年,开展设施农业种植,蔬菜大棚如今已发展到196个,每个大棚的年利润约3500元,他们种植的甜椒还远销到广东。

    团支部在每个大棚里设置温馨提示板。农牧局的技术员和专家每次去现场检查后,团干部都会在提示板写上什么时候打农药,什么时候采摘的温馨提示,让参加设施农业种植的农村青年时刻感到团干部在为他们干实事。

    “我们在青年中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郭鹏祥自信地说,以前村团支部组织活动,根本没人来参加,自从依托产业建立团支部后,村里的年轻人总往支部跑。每次技术培训,人来得特别多,青年的腰包鼓了,团员队伍壮大了,团干部干得也有劲儿。

    “让农牧区有志团员成功致富,并将他们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推行产业协会+支部的运作方式,吸引和凝聚青年。”团库伦旗委书记薛宏国说,如今该旗成立了蔬菜、养牛等产业协会团支部5个,会员发展到 1000多名。

    4年前,原本默默无闻的谷战华,自从养鸡养出了门道,便开始帮助社区里的农民养鸡。团组织觉得他是个好苗子,刻意培养他,并让他当了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街道前双井子社区的团支部书记。

    当年31岁的谷战华“使出了十足的干劲儿”,一方面丰富社区团支部活动,定期召集团员开展组织生活,另一方面积极为村里青年谋发展,很快获得大家的好评。2007年,他被大家推选为前双井子社区主任。

    2007年,在团通辽市委的组织和帮助下,谷战华和来自全市的100多名青年到山东寿光学习。如今,谷战华在前双井子社区建立了10个蘑菇种植大棚,其中有5个已开始产蘑菇。

    “只有满足青年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服务青年致富成才的平台,才能凝聚青年,激发出农村牧区基层团细胞的活力。”团通辽市委副书记刘建生对记者说,近几年,通辽市已经发展50多个产业协会团支部,带动15万名农牧区青年增收致富。

    团内蒙古区委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牧区团建工作主要存在基层团组织活动阵地和活动经费缺乏,外出务工青年多、人员流动大、难以开展工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内蒙古区委就如何凝聚农牧区青年、如何服务农牧区青年、如何整合资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识到,要解决当前农村牧区团建工作中的难题,最核心的是要使农牧民增收致富。因此,团内蒙古区委利用产业协会优势,通过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团组织,更好地吸引、凝聚和服务青年;充分整合资源,争取各方支持,为青年开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通辽市的产业建团方式只是全区的一个缩影。针对团员青年新的流向,团内蒙古区委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和加强全区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共青团组织的通知》,要求积极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转移就业带头人、生态建设带头人等青年能人,按产业类型和发展规模,建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以“团支部+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组织引导农村牧区青年增收、致富、成才。

    近年来,团内蒙古区委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已组建200多个产业协会团支部,各类协会团组织带动了50多万名青年致富。

    “团组织凝聚和吸引农村牧区青年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服务手段使农牧民得到实惠。”团内蒙古区委书记胡达古拉说,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产业协会建团方式借助致富带头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一批志同道合的农牧区青年凝聚在一起,实现了优势互补,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报呼和浩特12月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