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健步走来
自海河顺流而下,离开城区不久,于荒凉处渐有柳暗花明的发现——海河下游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是当今中国“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
今天的天津人,习惯介绍外地客人“到滨海新区看看吧,那是天津的明天”,就像他们乐于推荐代表昨天的“五大道”历史风貌区。当地人不但熟知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丰田、韩国三星、欧洲空中客车等新区标志企业,还对正在开发的新项目津津乐道:中新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飞机、百万吨乙烯、北疆电厂……
“引擎”,人们常用这个舶来词形容这片对外开放的前哨。
盐碱滩涂成了最好的开发区
30年前,此间的繁华新城还只是渤海之滨的一片盐田。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盐田也“结晶”了。
33平方公里的塘沽盐场三分场,是个消失的地名,1984年改为“天津开发区”,后来成了滨海新区的一部分。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的话形容,这是一个“夏季水汪汪,冬季披盐霜”的所在。
天津市原副市长、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电子专家叶迪生当年调来创业,惊呆了:“当初没来开发区时,何为开发区?我不知道;在哪儿?更不知道。等到塘沽一看,哎呀,天连水,水连天,全是盐池子,心想这怎么搞科研?调我到这来干什么?”
1986年8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天津开发区,他在这里挥毫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
天津人是这样招商引资的:百事公司首次来津考察,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这顿饭原本订了麦当劳快餐,可最终派人赶到几十公里以外买来了肯德基,就因为肯德基搭售的饮料是百事可乐——后来,百事落户了。
每个企业的进入,都有类似的故事。
1992年,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摩托罗拉选择天津开发区。在此之前,还没有允许外商独资企业的政策,甚至有人担心,外国大鳄来了,会不会冲击民族产业?
当年的疑惑,早已烟消云散。过去的不毛之地,非但绿树成荫,也已黄金遍地。天津开发区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66家,6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139个企业。在商务部对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中,天津蝉联了11年的榜首。
这里是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1994年,天津决定用10年的时间,整合东部临海的天津港、天津开发区、塘沽区等建成滨海新区。这个目标于2002年提前实现了。
今年12月3日,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对中外记者介绍,滨海新区正在建设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一共360多个,总投资达到7000亿。“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深圳、浦东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他自信地说。
据统计,滨海新区共引进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120多家是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是我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
天津市长黄兴国说,滨海新区面积相当于4个上海浦东新区,两个香港,比深圳还多300平方公里。其中,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盐碱荒地,这样的土地资源在世界各国城市中都很罕见。
2006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也是在200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首次明确“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确定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定位,是解决我国经济南高北低,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重要战略支点。黄兴国市长借用一句广告语说:投资错过了浦东新区,错过了深圳特区,千万不要错过天津滨海新区。
在天津的标志性学府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告诉记者,以前南开毕业生多数往外走,如今留在天津的已超过六成——青年人感受到了“天津机会”的到来。
“洋务运动”起源地再度打开门
“30年的改革开放,使天津实现了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管理年对记者说。
天津,中国最早开门办“洋务”的地方,曾经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更加自信地敞开大门,因改革开放的机遇而焕发新颜。
这30年,是天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0.6%的速度增长。1978年的生产总值为82.7亿元,2007年达到5050.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加18.4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33元增加到2007年的461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全市财政收入1978年只有39.3亿元, 2007年则为1204.7亿元。
天津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6.1∶69.6∶24.3,调整为2007年的2.2∶57.3∶40.5,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各占半壁江山,调整为20∶80。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6年全市研发经费仅为7.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68%,2007年增加到11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9%。天津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迄今连续5年居全国第三位。
这个资源紧张的城市,尤其重视节能降耗。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而能源消耗仅翻了一番。2007年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02吨标准煤,降幅居全国第二位。海河上空盘旋多年的白、黄、黑“三条烟龙”被制服了,2006年天津入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8年前三季度,天津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23.9亿元,增长16.4%,增速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是199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截至12月1日,天津海关实征税收1000.9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年实征税收过千亿的海关。
海河入海口的百年码头,见证了“北方经济中心”的扬帆。很难想象30年前的模样,那时的人工小港,全年只能“吃”下1000多万吨的货物。如今的天津港已是世界第六大港,2007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货运业务往来。
本报天津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