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灵魂不一定去雪域高原
不经意间,在大厦一层靠东的尽头撞上一场新书发布会。主持人介绍说:书的作者曾留学加拿大8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2006年回国,名叫王一男。作者身旁坐着一位穿蓝色工装的青年农民工和作者穿着驼色羊绒衫的父亲。
这个场面挺另类的,于是我凑上前去,决定看个究竟。
这本名曰《熟视无睹》的新书里,全是作者拍摄的图片,讲述了一群农民工在城里做装修的故事。哦!封面上那位把背影留给读者的青年农民工就是坐在作者身旁的这个单华忠师傅。
新书发布会上,让我有所触动的先是这个小单师傅。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略略思考后,每句话都很简洁——
问:你上了封面有什么感受?
答:没想到。
问:王一男拍摄你们的生活,你们愿意吗?
答:非常高兴……我是(全国)3600万装修工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个。
问:你怎么看农民工现在的生活?
答:我们农民工……现在不光有物质追求也要享受精神生活。
而再次给我触动的是作者王一男。为了拍摄这群农民工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记者问他,和农民工接触有什么感受?他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讲了许多细节,最后说:其实,净化灵魂不一定去雪域高原,和身边的农民工在一起就可以净化灵魂。
“享受精神生活”和“净化灵魂”都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前者出自一个农民工之口,后者出自一个“海归”的感悟。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小单师傅是个“70后”,今年38岁;王一男也是个“70后”,今年29岁。两个“准青年”,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尽管一个不善言辞,一个雄辩滔滔;尽管他俩的成长背景、知识背景都相差甚远,但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他俩思考的维度、视角却是那么近乎一致。
忽然,我似乎明白了《熟视无睹》的真正含义。在我们的城市里,在我们身边生活着大量的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农民工,他们做着这个城市里很多人不屑的、又脏又累的工作—建筑工地上的小工、餐馆里的服务员、做家庭服务的保姆、小区的保安、环卫系统的清洁工……而我们常常把没文化、没品位、没素质的帽子随随便便地扣在他们头上。王一男拍摄的图片让自以为是的我们重新审视被自己熟视无睹的这个善良而向上的特殊的群体的辛酸与快乐……
他让我们再次面对一个被我们自己熟视无睹的真理——人与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
“您是谁,不很清楚,我是谁,不很重要,关键是对作为农民工的后代,除了要会做些‘粒粒皆辛苦’的反思,似乎还应该再多些‘心心相印’的互动……着眼常人,偶尔也会找到放眼超人的感觉”。
于是,在他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农民工骨子里的内涵”——
小单师傅是个瓦工,但很想学学电脑,最终成为“工程监理”,他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潜质”。喜欢读书看报的他还有一个愿望:“将来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
木匠小王师傅干活认真,为了吊顶的几公分高矮,会反复修改,“视觉效果”“视觉空间”一类的“术语”在和同伴抬杠时竟脱口而出。
乍一看像个“老兵油子”的小工老王,高兴时常常做些不是小工分内的活儿,比如修理电动工具……但凡遇到不能归类的麻烦事儿都是他干。
谈吐不俗气,衣着不土气的杂工小苟,常常踅摸工地上散落的钉子、电线头儿,集中起来郑重地交给房主。
“电工助理”老杨是个杂工,但他最爱说的话是“艺不压身”。每每有机会总是专注地给电工打下手。
司机老张虽然开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接送工头,但车里,平安结、芳香瓶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盆袖珍文竹。
……
是的,这是一群“向善与向上”的农民工,他们除了无冬无夏周而复始的艰辛劳作,更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活情趣。
难能可贵的是喝了多年洋墨水、具有国际眼光的青年作者,一踏上祖国的土地,便融入底层,他用自己的良知真实触摸到当代农民工的灵与肉,让我们在他热血真切的感觉中,重新检视人生的目的和态度。
虽然只是在图书大厦匆匆地翻阅,但阅后,《熟视无睹》打消了我开始的疑虑:“堂堂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种‘连环画’谁买啊?”读一读吧,王一男的照片拍得真实,语言也透着慧黠机智。更有意义的是,它会让你对所谓人生、价值观有新的感悟——净化灵魂不一定去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