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
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

创意设计已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灵魂

本报记者 李桂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9    [打印] [关闭]
    鹏城深圳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为获得“设计之都”称号而欢呼雀跃!12月7日,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我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

    这一消息在深圳媒体上的宣传声势非同一般。当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深圳市长许宗衡亲自出席。

    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似乎也就是一个行业的喜事,何以牵动了深圳方方面面的神经?从不久前深圳媒体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1月~10月,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1.61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73.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2%,到半年的10.5%,再到前三季度的11.5%。面对金融海啸这场“国际大考”,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交出了一份不寻常的成绩单。

    为什么在这场金融危机的经济“寒冬”里,温润南国的深圳相对要好得多?一位权威人士称: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是因为深圳产业升级抓得早。深圳市长许宗衡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感言也为此做了注脚:“设计之都”称号是对深圳长期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佳褒奖。

    “设计之都”称号或许标志着28岁风华正茂的深圳风帆正满,标志着创意设计时代的开启。

    在不断设计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圳在不断的设计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里见证、记录着:一个小小的“线圈厂”诞生在当时的深圳市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这里还有外商在中国内地签订的第一份办厂协议书。

    经济特区建立以后,“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内联企业的大量涌入,使深圳工业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1989年,深圳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但这一阶段,深圳工业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90%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弃低从高”的大转折,开启了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支撑深圳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是“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而支撑深圳市经济命脉的却是房地产、股市和贸易。1992年前后,这三大行业的滑坡导致的经济低迷,使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原来所依赖的经济体系竟然如此脆弱。从这时开始,深圳的决策者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做出大胆转型的果断抉择,将目光投向了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产业。

    “荔枝换了高科技”是深圳成功的一次转身和跳跃。以移民为主体的深圳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敢闯敢冒险的血液,深圳开始做更大的梦——高科技梦。

    老深圳人还记忆犹新,在深圳发展“三来一补”的鼎盛时期,每年夏季深圳都举办荔枝节,每次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向新世纪迈进的时刻,如何营造自己的亮点?

    1998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市长李子彬带队到上海、厦门、大连等地学习,兄弟省市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一个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构思就此形成:把深圳一年一度的、传统的荔枝节改为科技节。1998年6月,深圳市委常委会决定停办一年一度的荔枝节,改办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瞄准“科技立市”这一目标,创办高交会并将其打造成“中国科技第一展”。

    据统计,近10年来,伴随高交会的举办,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保持近20%以上的高增长,成为深圳市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一组数据令人惊叹:1991年~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产值达75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左右,产值规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等主要指标,已居于全国第一。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00多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深圳几乎从零起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进军文化产业,又一次成功跳跃

    进入21世纪,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深圳也最先感受到了“成长的烦恼”,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巨大压力形成“倒逼之势”,推动深圳率先思考实践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以环境容量、资源容量和土地容量来计算,深圳宜居人口大概是700万到900万,但这里的常住人口远不止1000万,这对深圳实现国际化,实在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深圳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一方面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圳发展高科技之后迈出的关键一步。

    “两城一都”建设加“文博会”进军文化产业,是深圳的又一次成功跳跃。2003年1月,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正式确立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树立“文化经济”的理念,把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2004年,深圳提出打造“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两城一都”建设。也是在这一年,第一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博会,已成为展示优秀创意设计作品的载体。

    与此同时,深圳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设计之都”的目标,确立了“设计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而为深圳设计行业大发展铺平了道路,深圳以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游戏设计、软件设计为代表的设计业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从2006年1月起,深圳市开始以多种类型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目前,全市4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正发挥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引擎”。2007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今年,深圳又提出在未来5~10年内,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0%。

    创意深圳走向“设计之都”

    神舟飞船每次成功发射,都会在深圳飞亚达公司引起轰动。员工们除了关注宇航员的一举一动,还关注他们手臂上佩戴的航天表,那是由飞亚达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伴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3次成功发射,飞亚达成功跻身于世界三大航天表品牌之一,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制造航天表的国家。飞亚达在1990年开始起步工业设计,首次招收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完善自行设计的功能,成为最早引进驻厂设计师的企业。

    2004年,对于深圳设计来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年头。深圳提出打造“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并正式纳入了政府工作计划。就在这一年,一个万里之外的巧合正在同步发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陆续在全球选择一批创意城市加入,并授予“设计之都”、“文学之都”、“音乐之都”等称号。4年之后的今天,深圳捧回了“设计之都”的桂冠。

    从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到举世瞩目的“太极五环”图形的“2008北京申奥”标志,到今年10月摘取了堪称设计界“奥斯卡”奖的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这些大手笔都出自深圳设计师之手。近10年来,深圳的设计行业在中国乃至亚洲已具有领先和引导优势,深圳已经成为亚洲设计的重镇以及中国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深圳设计力量,开始抢滩全球市场。

    目前,中国设计业的领军人物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很多都在深圳,全国80%的设计人才云集这里,深圳在全国的设计优势,通过人才流动辐射至全国。深圳拥有较有实力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设计师6万余人,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10多个领域。在国际上最权威的国际设计师协会(AGI)里,全中国仅有6名会员,其中深圳就有两人。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是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在国内投资建设的,这是该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中国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自去年10月建成,已吸引了15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如今,该集团已先后在重庆、汕头、芜湖投资建设了3个文化产业主题公园。

    华强集团文化主题公园在国内的成功,还吸引了来自海外的眼光。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文博会上,伊朗上市公司山曼·高斯达公司高层便被这里展出的“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的宣传画面所吸引。很快,该公司通过与华强集团旗下的华强文化技术集团谈判,达成了“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引入伊朗的协议。此举意义重大,它不仅标志着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作为华强集团的拳头产品出口到伊朗,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国门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另一个能够将大型主题公园输出到国际市场的国家。由于找到了成功的发展模式,华强集团今年文化产业的利润可达5000万元,明年有望超过1亿元,后年的利润则可达2.5亿元至2.7亿元。

    深圳是一座以创意为灵魂的城市。创意设计,已成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独特品性的“代名词”;创意设计,已与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水乳交融。深圳的工业设计在全国城市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珠宝产品设计总值占全国70%,全球80%圣诞树工艺品来自深圳。

    到2020年,深圳将被打造成为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全面进入创意经济时代。

    本报深圳12月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