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

民族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腾飞

本报记者 甘冰 通讯员 李杰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9    [打印] [关闭]
    如梦如幻的山水间,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披着莹火虫一般的银色亮光,融入夜色中……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迄今为止已上演了5年零5个月,累计观众达26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5.2亿多元。

    “每年有几百万外国游客来阳朔旅游,但在《印象·刘三姐》之前,这里晚上基本没有活动,留不住游客……于是,我们选择夜晚,借用桂林的山水,把演出放在真正的山水间,而不是剧场里面。大量调查表明,游客对这个演出的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演出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源于它将独特的演出方式和风景资源融合在一起。”《印象·刘三姐》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在介绍策划《印象·刘三姐》的初衷时说。

    《印象·刘三姐》带动其他项目升值,有力地拉动了阳朔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致富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夜间,沿江5个村庄的农民划着小船来演出,这些农民白天是渔民,晚上就成了演员。在演出地周边,有的农民每月出租望远镜的收入就达上千元。

    近几年来,广西实施“以项目为中心,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本体产业,积极扩张延伸产业,努力寻找合作产业,品牌项目带动,国有民营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全区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

    在广西推进的22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民营项目占了2/3。近年来,全区重点推进了“愚自乐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乐满地度假世界”、“柳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刘三姐文化家园”等一批重点品牌项目,逐渐形成了以品牌建设带动全区文化产业集群规模崛起的格局。

    农桑之余研习作画是桂林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的一大爱好。他们通过父教子、夫带妻、友传友,逐步形成了以五通为龙头的农民绘画产业。但在过去,他们作画没有署名,是一种初级的廉价打工,只能挣点辛苦钱,利润都让中间商吃了。农民艺人也没有一个正规卖画的地方,这导致工商税收严重流失。

    2007年,五通农民书画艺人协会成立,不到1个月就有300多名艺人加入协会。如今,全镇有800多名专门从事绘画的农户,实现了年产值8000多万元,在桂林市书画市场上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逐步形成了以三皮画(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为主要品牌的农民绘画特色产业。2007年,五通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命名为“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还积极开展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特别是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广西政府与文化部共同实施“部区合作计划”,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项目实施;成功举办“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活动,打造了广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举办“2007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开启了以文化为切入点集中,展示推介广西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巨大发展成就的新模式,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提升了广西的形象。

    本报南宁12月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