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

70.2%的人对学校就业指导有所期待

实习生 李颖 本报记者 韩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09    [打印] [关闭]
    “每天浏览各种各样的招聘网站,寻找对口的用人单位,发送电子简历;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寻找信息,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刘佳鹏这样描述自己找工作时的经历,“记得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过一些求职讲座,但我都没去参加,觉得浪费时间。和就业指导中心唯一的接触,是找到工作后办理档案和迁户口手续。”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教育频道,进行的千人调查显示(45.6%的人今年毕业,30.0%的人已工作,24.8%的人为大学在读),62.0%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

    北京某财经大学研究生马静是今年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她坦言根本就没有注意学校的就业指导,“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老生常谈,没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对毕业生来说意义不大。我们更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寻找有用信息上。”

    山东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孙迎说:“我们快毕业了才接触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感觉那里的老师与辅导员也没啥区别,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指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依然未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校期间参与求职辅导较低,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求职辅导。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杜言敏主任告诉记者,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学校的直属正处级单位,二是隶属于学生处,三是和招生办在一起,设立招生就业处。机构设置问题是限制就业指导实效的一个原因。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表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面临人员编制紧张与任务不断扩大,传统工作模式与现代就业理念之间的矛盾。

    调查显示,63.4%的人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57.5%的人认为学校缺少对在校学生的全程指导,15.8%的人表示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太少。此外,49.5%的人认为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考评应该与学生的就业率挂钩。

    王伯庆指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内部评估,是以毕业生的就业成果作为最终判断标准,就业成果指标体系的评估分量在50%。我国各高校需要提高学生对求职辅导的参与程度,求职辅导要深入基层,辅导员必须掌握求职辅导能力,避免求职辅导泛泛而谈。也应该设立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以可量化的就业结果为依据进行考评,各高校可以对毕业生做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考核求职辅导工作,从而全面监督和考核就业教育的改进。”

    据陈永利介绍,北大非常注重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发挥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这也是北大就业信息网访问量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记者于11月27日10时登录该校就业指导网站,发现访问量达122033人次。

    “我们最希望校方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有用的就业信息,比如多利用各种资源为我们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做到就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陈洋说。

    调查中,70.2%的人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所期待。78.8%的人认为就业指导中心最应该做好的工作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做好就业网站,及时更新信息(62.4%)、举办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讲座(55.1%)、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52.6%)、建设好校友网,推荐学生就业(49.3%)、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45.6%)。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