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乡土人才成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本报杭州12月9日电(记者董碧水)在很多人心目中,“人才”似乎与“泥腿子”农民沾不上边。但在浙江省仙居县,这里却有1040名农民通过县里的技术评定,成为县级“乡土人才”。自2006年以来,他们不仅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成为领跑仙居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仙居地处浙中,是浙江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全县农业人口占75%以上,从农民中评选“乡土人才”对带动全县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仙居“乡土人才”由组织推荐和专家评审产生,除要求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外,还需有一定的种养规模,且效益要明显高于其他农户。
仙居评定的“乡土人才”涵盖了种养殖业、加工经营、民间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农村种养能手、加工经营能人以及生活在农村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常年活跃在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之前,和许多地方一样,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尽管拥有一定技能,但往往不被重视。”仙居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仙居县规定,“乡土人才”可以在创办规范化合作社、申请农业科研项目、申报财政支农项目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在办理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时,享受绿色通道、免费代办等。与此同时,他们对评定出的“乡土人才”进行有重点的扶持,免费选送他们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组织培训、考察、研修等。
此外,还建立起多个“乡土人才”实践基地,组建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农技知识讲师团,使这些“乡土人才”不仅拥有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更成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带头人。
1972年出生的王录明,是仙居县提子研究所所长,他先后引进和研发40多个提子品种到仙居进行栽培技术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有10多户农户先后试种提子,推广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从事香菇栽培30余年的仙居县横溪镇下街村陈西秀,开发引进香菇新品30余种,率先进行的大棚香菇栽植试验,使香菇亩产从6000公斤提高到9000多公斤,净收入增加1万余元。在他的帮助下,该县及邻县有500多户香菇专业户走上致富路。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不同“乡土人才”的技术指导,去年仙居全县农民增收近300万元。
“到2010年,全县将培养和认定县级乡土人才5000名。”仙居县委组织部部长黄璋说,给“田秀才”、“土专家”、勤劳致富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评职称,既是对农民人才价值的肯定、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培养激励多出乡土人才的有效措施。“‘田秀才’、‘土专家’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农村难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