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上车没找到座位也可以开车
可以想见此类“极端”规定激起的舆论水花有多高,这样为了一个人群而完全放弃大多数人群的规定,“是不是脑残啊?”也可以想见尊老敬老的北京市公交集团该有多委屈,这样的规定既接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有何不妥?
北京市公交集团尊重、爱护老人的大思路肯定没有问题。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亿多,占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而北京市早在1995年就进入老龄社会,2007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在如此人口构成背景下出台敬老措施,应该说,也是公交集团的本分。
但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正确的大思路也需要精准的具体措施来落实,白发涌动的人口背景更要求决策者必须考虑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仅仅动其一端,则必然导致失衡,最终,将使得原本很好的设计走向反面。以现在北京的公交而言,最突出的矛盾似乎还不是其他乘客不尊敬老人、不让座,而应该是公交能否更通畅、更方便、更快捷的矛盾。北京公交的一些重大制度设计,似乎均应该由此出发,而不是拍脑瓜出极端规定。
如果老人上车一时半会儿真的找不到座位,而公交车就真的不能启动,那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一种是其他乘客“被主动”让座,另一种则可能是大家一起僵持,其他乘客不让座,司机也不开车。前者,很可能是一种道德勒索,施、受双方都可能面临尴尬和不自然;而后者则将大大损害我们社会的道德肌体,徒增烦恼。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比较起来,我还是更欣赏此前公交司机的“劝喻”:请大家为老幼病残让座。
老人上了车以后,先开车,再慢慢找座位。而这个找座位的过程,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中国国民道德水平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的过程。怎么可能要求数目那么庞大的公交参与者,一下子都彬彬有礼起来呢?君子国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的提醒不断的劝喻才渐臻佳境的。
我们这个国家,人多,在以前,我们常常说“人多好办事”,现在不这么说了,人多事也多、麻烦也多。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决策者在办事的时候,最好考虑周全一点,既要吸纳优良的传统资源,又要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特征。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公共政策,既要有助于养成雍容的好风气,又能体现公共产品效率的提高。像这样“老人上车没找到座位前,公交车不能启动”的规定,还是改改好。我相信,即便是北京市的210万老年人,也一定不愿意公交集团以此优待政策而置他们于不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