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企平: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见证人
“现在我们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可许多人也许想不到,过去乡亲们曾穷得连肚子都吃不饱。”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这位滕头村30年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实践者回忆说,过去有民谣这样描述过滕头村:“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
改革开放之初,在滕头村土生土长的傅企平有了一个“农转非”的好机会:到县城的外贸公司工作。“当年‘永久’、‘飞鸽’是农村最吃香的自行车牌子,农民把村干部比做‘永久’,到这个岗位一般不会再动;把乡县上面干部比做‘飞鸽’,干不多久就可能提拔。”傅企平说,“当时老书记傅嘉良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希望我给他当助手。我想了好几晚,最后还是选择回村里当‘永久’牌,一干就是30年。”
从回村担任村服装厂厂长时起,傅企平就再没有离开过这个当时不被人注意的小村庄。
“滕头村是在改革开放中同步成长起来的,30年来国家的任何新变化,在滕头村中都能找到影子。”傅企平说,“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有人主张‘分光’算数,可村党委认为,中央政策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因此服装、园艺等一些集体资产依然统一经营,为今天的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
追忆30年,傅企平深切地感到,正如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滕头村也不可能一夜走上富裕路。“宁可把步子放得慢一些,也不做‘速成致富梦’。”傅企平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同大多数农村一样迎来市场经济的滕头村,也迎来了越来越多要兴办企业的客商。“有的要办印染厂,有的要办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如果建成,年收入都可达几百万元,这对许多急于致富的村子来说,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傅企平说。“而村里成立的环保委员会,把这些项目都否决了。我粗算了一下,这些年村里先后否决过46个效益可观、但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
1997年,傅企平担任村党委书记后,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他说:“100%的就业率、零犯罪率、79岁的人均寿命、常年一级空气质量、高就学率,这些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容易实现。算单个指标,滕头村在国内未必排到前列,可这里更强调全面协调发展。”
据傅企平介绍,滕头村的村民有理由感到幸福。除了每年的福利以及医疗保险外,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固定生活补贴。“在参选‘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时,专家在评定中做满分为10分的幸福指数抽样调查时,我们村高达9.5分。”傅企平说,联合国一位副秘书长对他说:“你们的村庄太美了,村民生活这样幸福,不亚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最好的乡村。”
2007年夏天,傅企平作为中国乡村的代表,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颁奖仪式。“国内的大小会议我参加过无数次,可出席这样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傅企平说,“通过外交部的争取,我有了一个几分钟的上台演讲机会。”
“我的家乡滕头村很小,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它;同时,滕头村很大,因为我的父老乡亲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伟大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当傅企平的演讲被通过翻译传递到台下的世界各国嘉宾中后,友好而热烈的掌声不断响起。
据新华社杭州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