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美元紧急贷款救不了美国“三大”
“我们错了,正在吸取教训。”据美国媒体报道,为求得援助,三名首席执行官当天不仅有问必答,而且勇于承认错误,表现得极其谦恭,另外,三个CEO都表示愿意接受1美元年薪,以做表率。也许是他们虔诚的态度感化了国会议员,次日,150亿美元的救援方案得以通过。
问题是,这1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救得了美国“三大”吗?除了资金问题,“三大”的症结到底在哪儿?
有人说是金融风暴席卷了美国汽车业,其实毋宁说是美国汽车业早已积重难返,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美国汽车业多年来积攒下的问题也会将其拉入危机的漩涡。统计数字显示,与宝马、本田、日产和丰田等其他国家的汽车品牌相比,目前一辆美国本土品牌汽车的“额外成本”高达2000多美元。除公认的“高劳动力成本”外,上个世纪形成的美国本土汽车业过于优厚的福利和退休政策也压得“三大”喘不过气来。
除了沉重的负担外,“三大”自身的问题也是一箩筐。首先,品牌多,摊子大,产品结构不合理。以通用为例,尽管在过去的40多年里,通用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超过五成下跌到如今的两成,却仍维持着8个品牌(凯迪拉克、萨博、别克、庞迪亚克、GMC、土星、雪佛兰和悍马)的“大摊子”。每个品牌都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使其不堪重负。福特亦然,虽然它陆续出售了阿斯顿·马丁、捷豹和路虎等豪华品牌,但也还是无力为继。不久前,福特出售了其在马自达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为了获得紧急贷款,福特近日又宣布将忍痛出售沃尔沃品牌。
俗话说得好:“船小好掉头。”对于“三大”这样的“泰坦尼克号”,即便明知前面是冰山,也只能硬着头皮撞上去。由于摊子大,“三大”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迟钝,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方向。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日本和欧洲汽车企业相继推出低耗能的小排量汽车,但“三大”却依然热衷于皮卡和大排量车,这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仅丢失众多海外市场份额,就连本土市场也节节退败。
最新统计显示,11月美国汽车销量同比锐减37%,降至746789辆,为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通用销量为15.3万辆,同比降41%;福特销量为12.3万辆,同比降31%;克莱斯勒销量为8.5万辆,同比降47%,创三公司1981年以来最大月度降幅。
就连“娘家”报纸《纽约时报》也尖锐地指出,如果“三大”得到政府的帮助,虽然能暂时解决部分眼前困难,但美国人依然迟早会面临“告别本土汽车产业”的日子。我们不禁要问:“三大”还有没有出路?
回过头来看解“三大”燃眉之急的150亿美元紧急贷款。尽管美国国会和白宫答应给其提供150亿美元救援资金,但附加了不少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受助企业应尽快偿还这笔被“挪用”的贷款。国会领导人南希·佩洛希称:“受救助企业须保证在数月内偿还贷款,否则我们不会批准拨款。”
但通用和克莱斯勒都预测可能2012年以后才能开始还款,福特虽然没有表示贷款后将从何时开始还款,但它预计2011年才会扭亏为盈。也就是说,希望“三大”在数月内偿还贷款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注入,等待“三大”的只能是破产保护。
在“三大”向国会递交的“复兴计划”中,提及“新能源”汽车开发和上市计划、各方面的结构重组包括可能剥离某些品牌、各种降成本策略、与工会的协调工作取得进展,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等等。然而,无论哪个计划,都不是短期内能实现和见效的,而“三大”恐怕也等不到计划见效的那一天。
正所谓“不破不立”,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汽车业只有在破产后彻底改组,才有可能让早已死气沉沉的底特律重新朝气蓬勃。破产保护后,能有效削减过度的劳动力成本、养老金和其他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进行产业重组。另一方面,在北美业务处于破产保护的情况下,其在新兴市场的业务仍可能突飞猛进,等重组和再融资完成后,再将其从破产保护中拯救出来。
彻底改组美国“三大”似乎符合多数人的意愿。就连力挺底特律的奥巴马也发表声明,称美国汽车工业的高管应该大“换血”。重新聘请新的管理人员,在减少工人福利待遇的同时,公司高管也要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可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拯救美国汽车业最立竿见影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