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江海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海联动,走好特色路
166公里江岸线、203公里海岸线,南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南通,长期以来想与上海对接,却被长江天堑隔开,南通曾一度自嘲自己是“难通”。曾与苏锡常并称“江苏四小虎”的南通,被“苏南板块”远远甩到了身后。
“南通构建大通道,必须在“通”上用心做文章。南通的优势,就在于既有大江又有大海,以及紧靠上海、位处长三角的区位资源条件。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走出了江海联动发展的特色路。”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说。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进入新世纪,江苏提出沿江开发后,南通觉得要充分发挥其江海兼具的独特优势,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确定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思路。
苏通大桥通车后,南通真正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现在,南通崇启(上海崇明——南通启东)大桥已奠基,沪通(上海——南通)铁路、崇海(上海崇明——南通海门)大桥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初步建成了由大桥、公路、铁路、机场、汽渡等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王颖教授等发现南通如东洋口港外10多公里处,有一条潮汐通道,平均水深达17米以上。2003年,南通在“自费”进行了10余年基础研究后,如东洋口港开发获得“准生证”。
江海联动推开后,南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他们发展临港大产业、打造大县市、实施大接轨。南通成为上海产业梯度转移、农副产品生产、旅游休闲和建筑业服务基地后,仅去年就引进上海民间资本68.45亿元、外资2.18亿美元,销往上海鲜活农产品近60亿元,在沪建筑施工面积超过1730万平方米。上月,南通、苏州已计划在南通沿江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联手建设一个南通版的“苏州工业园区”。
目前,由中石油、新加坡金鹰、江苏国信等联合投资160亿元人民币的LNG接收站及天然气项目已落户洋口港并开工建设。该项目通过管道与西气东输管网对接,一期规模为年350万吨,二期规模将增至年600万吨,远期预留达到年1000万吨,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长三角地区用气需求。
如今南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1/6,拥有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是中国9大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所属6个县市全部被评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深化改革,牵住“牛鼻子”
南通人说,区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制度活力的竞争。
南通坚持率先、全面与和谐的改革。南通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任务,率先把民营经济作为区域主流经济来抓,率先推进一些社会事业的市场化转型。先后实施了“大而盈、大而亏、大而难”国企的改革,229家市属改制企业实行了属地化管理,406家市属国企退出公有资本22.74亿元,吸引了香港华润、蓝星集团和上海大众燃气等跨境公司、大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提出了打造“江苏的温州”,4年来南通私营企业数、个体工商户数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居江苏各市之首。
南通还着力扩大开放,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撑杆跳”。该市利用外资连续4年实现“撑杆跳”,去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近70亿美元,注册实际到账达25.7亿美元,实际到账跻身全国利用外资10强行列。
“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南通人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更大范围内积聚吸纳了资源,从更深层次上激发了内生活力。
四位一体,打好“组合拳”
南通是在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中,实现整体跨越的。
在经济方面,南通致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1.8:37.4:20.8演变为2007年的8.2:56.7:35.1。2007年,该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完成产值是2000年的11.8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近5年来,在产能翻一番多的情况下,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一成多。
在文化方面,南通人总结出自己“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挖掘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环濠河博物馆群”,培育了精神文明的“南通现象”(本报2007年8月30日一版《凡人善举,蔚成主流民风》、31日一版头条《青年领风气之先》曾报道)。
打造政治清明的南通,是该市致力保障经济发展的又一举措。2002年以来,该市公选副科级、副处级领导干部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0%左右。现在该市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百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南通还注重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成员间关系和谐,在群众“最盼”上动脑筋、“最急”上下工夫、“最怨”上促改进,下大力气解决百姓“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和“住房难”等热点问题。目前,南通80%的乡镇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100%;社会保障“立体网”全面建立,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制度先。
“南通……彰显的特色就是协调,追求的突破就是持续。”2007年中央党校牵头组成的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南通现象”作出这样的结论。
本报南通12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