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
我的亲历

“马车夫”变成“民歌王”

——“山西民歌王”辛礼生30年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记者 吕晓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2    [打印] [关闭]
    “去年到外面演出了十多场,挣了六七万元。”有“山西民歌王”之称的山西省河曲县辛家坪村农民辛礼生坐在热炕头上对记者说,“这个月有人向我联系一场演出,可演出费有些低,我正在考虑去不去。”

    靠在炕头墙边纳鞋底的老伴儿成春梅笑着数落辛礼生:“给你钱就不错了,还去不去。”72岁的辛礼生笑眯眯地没有还口,“噌”地一下从炕上跳到地下说:“听听我唱得怎样!”

    “不大大的小青马马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两天到。”屡次在电视上听他唱过的民歌《三天路程两天到》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听,婉转豪放,高亢疏朗,不加任何修饰,感觉是真正的“原生态”。

    辛礼生说:“我们河曲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紧靠黄河,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之乡’。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哼两句‘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呀谁’。”

    “我天生嗓子好,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民歌,有了点名气,就招进了县剧团。剧团收入低,我家兄弟五个我是老大,为了多挣钱,我就到大队赶马车,赶马车工分多,挣钱多,一直赶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业社不存在了。”辛礼生回忆说。

    据辛礼生介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好转后,演出有了市场,他从村里召集了十几个人组建了一个戏班子,主要在农村演出,收入按角色分配,每月能收入三四百元,比种地多得多。

    辛礼生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97年,那年有一家公司制作了一套民歌磁带专辑,辛礼生的歌被录了进去。“公司给了我1万元酬劳。1万元!当时全家人种一年地的纯收入不到2000元!我才知道我在赶马车、扛镢头时解乏唱的山曲儿是‘金饭碗’。”想起这段往事,辛礼生至今感慨不已。

    从2001年到2004年,辛礼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他先后在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举办的民歌大赛上获得金奖等优秀奖项,被誉为比帕瓦罗蒂还高八度音的黄河岸边的“民歌大王”。

    从2006年开始,种地成为辛礼生的“副业”,他开始了他的“走穴”生涯,去一些音乐学院讲课,到太原、武汉、上海、杭州等地演出,出场费涨到了几千元。

    “赶马车的时候,我把唱山曲儿当作消遣。高兴时、烦恼时,吃不饱饭时、种庄稼累了时、放羊时,我都要唱两句‘大豆豆大来小豆豆小,唱开山曲儿没老小;唱得不好你不要怕,山曲儿越唱音越大’。”说着辛礼生又信手“唱”来,“现在我才明白城里人就喜欢这个,他们管这叫‘原生态’。”

    现在,辛礼生有了一些烦恼:“现在政府每月还给我几百元的补助,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报纸、电视的宣传我可能至今还是一个江湖艺人。我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可我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有时候真的是太憋屈了。”

    “从赶马车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赶上好时候了。国家给了我荣誉我也要对得起国家。我要尽可能地教一些喜欢民歌、二人台的孩子。”辛礼生拿出今年文化部颁发给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给记者看。

    谈话间,辛礼生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阿宝给我发信息要我收看他的电视访谈节目。青年歌手阿宝和我交流了好几次,我希望能多出像阿宝那样的青年歌手。”辛礼生充满希望地说。

    新华社太原12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