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伙儿去看冰灯”不再是新闻
要搁现在,这首歌估计火不了,因为困扰国人的“钱和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了。如今,北京到桂林双飞5日游报价仅1400元,比这座城市的人均月收入要低。出游时间更是好找,这两天国务院刚公布2009年的休假安排,老百姓就敏锐地意识到,仅1月就能休14天。
实际上,从“没时间”到“有时间”的转变就是从14年前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都是“礼拜天”休息,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间内延续着。在许多人记忆中,一天的假期,也只能“睡个懒觉、洗衣服和打扫卫生,连探亲访友的时间都不够。”
当时,“休闲旅游”还是件奢侈的事,以至于1992年,“5个小伙儿除夕夜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都成了年度新闻。
这些或许就是《我想去桂林》能够广为传唱的民意基础。1994年,延续了几十年的休假制度终于出现松动。那年5月1日,国家开始尝试双休日休假制度,即每逢单周休息两天,双周就休息一天。
今年参加工作的刘莉蕾至今还记得“大礼拜”、“小礼拜”这两个历史名词。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她,把挂历上一年中的26个大礼拜都画上大红花。只是,她也和大人们一样,“担心这样的好事会不会只搞一个月。”
仅一年后,也就是1995年国际劳动节那天,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使得劳动者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老百姓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很快,双休日从最初的“休息”功能开始向“休闲”转变。
1999年开始的7天长假制度进一步满足了国人的休闲诉求。在第一个国庆长假里,2800万人践行了旅游休闲的概念,这个数字在此后9年里不断放大,长假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周”。即使是面对山雨欲来的金融危机,国人出游热情依然不减。据统计,2008年的“国庆长假”,全国各景点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22.1%。
如今,出游的人们早已从“周边游”发展到“跨省游”,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走出国门。过去,公民办理自费出国旅游的,要单位开证明、要交4000美元的银行存单;境外探亲的,要亲属关系证明、境外亲属居住证明等;留学的,要提供入学通知书、教委证明等。现在只要身份证和户口本,真是方便到家了。
刘莉蕾已经筹划好,要利用明年国庆节8天的假期,实现“喀纳斯游”的夙愿。在这个“80后”女孩看来,随着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小长假”,估计“中秋节奔月游”也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