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七十二变
“一车人都被逗笑了。”他说,在家看电视不可能产生这种与陌生人一同分享快乐的体验。等到百米决赛结束,这位记者才发现,已经多坐了两站,于是他穿过马路,乘坐对面的车,和另一车人一起看重播。
在流动的公交车上看电视,这是过去人们无法想象的。但是最新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城市的公交移动电视在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已经突破10%,收视效果超过传统电视。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让人们体验到久违的集体看电视的快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是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人们不仅看到了“万里长城”,还听到了“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声。但那时有电视的家庭不多,在这个年代的夜晚,把电视机搬到廊檐下,三四十人围在一起看电视剧,是当时最美妙的公共休闲方式。
生于50年代的施慧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一张“电视机登记证”,那是派出所发的,上面详细登记着电视机的型号、来源,乃至每台电视机的“个体特征”,比如“尾部有疤”,写得清清楚楚。据说只要有了登记号,要是电视机被偷了,立马就知道是谁家的。
正是施慧家这台宝贵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让街坊邻居观看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和《上海滩》等电视连续剧。或许只有那时的电视剧才能让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同哭同笑。电视剧《渴望》播出后,“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了那代人的集体记忆。
只是,当时的电视还高高在上,播出时间“雷打不动”。为了不耽误工作又不错过电视节目,施慧常在电视开始前就把自行车准备好,手握车把看电视,结束后就飞快地蹬车上班。“那时候我常常想,要是能随心所欲地看电视,想看什么看什么,那该有多好?”施慧说。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电视机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避免遥控器争夺战,有的家庭甚至每个房间都有一台电视机,全家老小各看各的。而施慧的愿望也不再是什么稀罕事。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节目任你点播;手机电视普及之后,在地铁里都能随时接收。
于是,新兴的互联网上,年轻人再现着父辈们集体看电视的盛况:他们不知道别人是谁,却热热闹闹地聚集在网上直播厅里,对着屏幕发几句感慨,立马引来聊天室里的鲜花或是板儿砖。除夕夜干脆关上电视机,打开直播页面看春节晚会,和别人一起对赵本山的表现评头论足。
这种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体验,或许才是电视留给人们最不可替代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