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创新是在经济衰退时产生的
近日召开的“《商业周刊》CEO年会”上,来自全球的300多名企业高管不知不觉间议论着中国、印度企业可能的美丽前景。尽管没人能保证下一个领导者是谁,但是CEO们都不否认,在全球危机面前,亚洲企业的历史性机遇就在眼前,关键是能不能抓得住。
当像贝尔斯登、雷曼等老店逐个倒下或陷入困境,世界便把希望的目光转移到正在崛起的亚洲。美国摩立特集团首席执行官傅忠说,对亚洲公司而言,未来两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很熟悉欧美企业的运作,而且在全球流动性短缺的今天握有雄厚的资本,这是巨大的优势,他们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并购。
和傅忠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思科的全球化首席官兼全球常务副总裁WimElfrink。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将在当前的危机中生长得更加强大,十年后很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我非常坚信中国和印度以及美国在未来将会在全球范围内争霸,这三个国家将会使全世界的GDP增长有一个上行的态势。”
不过,中国的企业家清楚地看到这只是一种愿景,谨慎地理解硬币的两面始终是必要的。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说,中国企业资历尚浅,和欧美百年老店争头把交椅还为时过早。“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出色的、成功的企业家,但更重要的是定位、理念和价值观的转变,如果这些能够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它就会自然而然成为领导者。”
中国企业要做的功课确实还很多,比如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和不断创新。
南非Econet无线集团创始人斯特拉夫.马斯亚瓦提出,中国企业应该在全球的概念中定位自己。“全世界其实都在等着中国公司能够走向世界。我想中国企业家需要改变观念。现在的挑战或许激发他们能够成为全球性的公司。”
马斯亚瓦1993年创办了Econet无线,经过15年的努力,该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业务遍布非洲、欧洲以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化电信企业。
虽然华为、海尔在海外拥有着不错的业绩,但是中国尚没有拥有集团军的力量,而且即便是这些优秀企业离世界领袖还有路程。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regory Balestrero在对话中说,“我们关注中国公司如何能变成全球化的公司。他们必须做出改变,比如在执行力、交付与营销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和环保方面不断的改进,让出口更加友善。”
他还表示,“无论中国企业到世界哪个地方运作自己的业务,必须要对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品牌负责。”他举了可口可乐的例子。该公司的全球化有目共睹,它入乡随俗的能力让人惊讶,而且又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企业精神。
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称,微软内部始终保持着紧迫感,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我总是告诉人们,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了,要生存大家必须创新。”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要去创新其实成本是更低的。
?WHAT IF!共同创办人戴夫·艾伦说得更直接些:“我们把这次金融危机当成一次机遇,去做一些我们以前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有人做过统计,40%的创新都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产生的。“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还拿玛氏巧克力棒为证,这家企业就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产生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