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埃尔开始谋划中国击剑的更大惊喜
鲍埃尔
本报记者 慈鑫摄
为期10天的2008年全国击剑锦标赛正在北京市朝阳体育馆举行,对于中国击剑队外籍教练鲍埃尔来说,这正是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全面考察中国击剑选手的好机会。不过,鲍埃尔很难安安稳稳地坐在观众席上看一场完整的比赛——找他签名、合影的观众实在是太多了。北京奥运会后,鲍埃尔在中国的知名度丝毫不逊于金牌剑客仲满,这名57岁的法国名帅对此感觉相当不错。
北京奥运会之后,随着花泳的井村雅代、女曲的金昶伯、男篮的尤纳斯等大批外教因各种原因撤离中国,中国佩剑队的法国籍主教练鲍埃尔成为极少数的“留守者”之一。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的大牌击剑教练,鲍埃尔的执教水平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上,正是他的弟子仲满在时隔24年后为中国击剑队再夺奥运会金牌。在中国这样一个并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击剑运动“小国”,鲍埃尔留恋的是什么呢?他有信心在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上给中国击剑队带来更大的惊喜吗?
“当然,这正是我留下来的关键原因。”鲍埃尔回答得斩钉截铁。不过,当他看到体育馆内空空荡荡的看台时,还是感到一丝忧虑,“没有想到,这样一项全国最高水平的击剑比赛,观众竟然这样少。”
不过,鲍埃尔的目光却并未停留在眼前,他表示,薄弱的群众基础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击剑运动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个国家,击剑运动才刚刚起步,我们应该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就像两年前,当鲍埃尔离开击剑运动水平高、群众基础雄厚的欧洲来到中国时,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支长期与奥运会冠军无缘的中国队,同时也看出了这支队伍的潜质。
“我在来到中国之前,通过与中国击剑队的不断接触,已经对这支队伍有了充分的了解。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中国击剑运动的普及度很低,这支队伍已经20多年没有拿过奥运冠军。但我更清楚的是,这支队伍有一批很好的运动员,他们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对冠军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和斗志,我相信自己选择执教中国队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鲍埃尔说。
尽管鲍埃尔当初加盟中国队的选择也曾令一些欧洲同行不解,但北京奥运会的成绩证明,这是个令自己和中国队双赢的选择。
当然,鲍埃尔为此也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回想起自己执教中国击剑队两年来的经历,鲍埃尔的最大感受就是“太忙”两个字。他说:“我的整个生活都是围绕着工作,这已经无法用一周工作多少个小时来计算,即使是下了班回到住处之后,也很难有时间放松一下。我总觉得,要带好一支运动队,教练员的工作无处不在。”
因为太忙,鲍埃尔在两年中甚至都没有太想念自己远在法国的家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念他们。”鲍埃尔笑着说。虽然置身于仰慕已久的中国,但鲍埃尔一直也没有机会好好游览,只有北京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他算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些。
不久前,鲍埃尔基本确定与中国击剑队继续合作4年后,鲍埃尔的妻子再也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她决定暂时抛下两个刚刚成年的儿子,来到中国陪伴鲍埃尔。妻子的陪伴无疑减少了鲍埃尔的后顾之忧,不过,随着新的奥运使命摆在眼前,等待鲍埃尔的还有更大的挑战。
“现在,我和队员的沟通还是一个困难。”鲍埃尔说,自己的中文还仅限于和队员进行简单的交流,但击剑是一项十分看重战术安排、思想感悟的运动,在教练员、运动员之间,一些最高级的战术思想如果不能传递和交流,显然将限制双方的合作。
不过,鲍埃尔却有自己的另一长处,那就是他已经与队员们建立起了和谐、融洽、平等的合作关系,这足以为双方的交流构架一座心灵桥梁。
在以仲满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心目中,鲍埃尔与中国教练员严厉的形象截然相反,鲍埃尔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感性、幽默,有时甚至有些“搞怪”。
在仲满看来,“鲍埃尔总是愿意制造欢笑。在训练、比赛时,队员也会有达不到他要求的时候,但他不会责怪,而是耐心地指导,一直到队员领悟为止,这让队员非常感动。从队员与鲍埃尔的关系来说,可能更像是有某种情感纽带在联系着,而不仅仅是师徒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与队员建立一种伙伴而非上下级关系,是鲍埃尔与队员形成彼此信任的方式,他对此的解释是:“为了取得最好运动成绩,运动员与教练员就应当像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教练员要与运动员合作而非进行领导。其实,运动员都很有头脑,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从教练员那里得到什么、应该服从什么,没有必要用教练员的权威让他们来理解这些。”
鲍埃尔执教过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多支世界击剑强队,相对来说,中国队是他执教过的实力最弱的一支队伍,但他看到的是中国队的希望:“我的中国队员与法国、意大利等队的队员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一样优秀。我现在执教中国队,就要竭尽所能与队员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相信4年后,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