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
身边的点滴变迁
——本报记者触摸改革开放30年

大哥大,曾经的身份象征

本报记者 桂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5    [打印] [关闭]
    【关键词】大哥大 BP机 网络电话

    这是一组让人惊讶的数字,当今的中国,作为即时通信行业的老大,QQ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7.4亿,活跃用户高达3.3亿,“QQ就像一条栓在网络上的狗,只要挂在网上不论何处都能把你找到。”与此同时,MSN,网络电话也更新了即时通信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已经全面更新。

    而改革开放初期,打电话却是一件难事。

    1980年,一位画家曾为电话打不通作了一幅漫画,标题是《愚公新课》,说“打电话再难也不要紧,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当时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的老刘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他说:“当时,家里申请安装电话,一等几年杳无音信,而市内电话串音、错号、断线更是普遍现象,非常影响日常的工作。”

    实际上老刘不了解,在1980年,根据有关统计表明,当时我国平均每百人拥有不到半部电话机。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平均每百人只有电话3.5部,与世界53个大城市相比,居倒数第二位。其次是长途电话只有两万多部,质量低,通信经常阻塞,造成长途电话等候时间长,消退号多等现象。与此同时,邮电局、所也少,生产场地紧张,运输投递量不足。当时,全国还有34.4%的生产大队不通电话,有25.1%的生产大队不通邮路,33.2%的人民公社没有邮电部门,即便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报刊也不能投递到订户手中。

    当时的中国,电话主要是作为办公用具存在。当时许多机关只有总机是直拨的,电话号码只有6位数。58岁的孟先生说:“那时根本没有占公家便宜的想法,上班打私人电话什么的,怎么可能?老百姓家里都没电话往哪儿打呀?”如果家里有电话,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按规定,必须是正局级以上干部才有资格申请用公款安装电话。

    现年62岁的赵先生回忆,1984年到北京出差时在北京站邮电局给家里打电话的场景:“营业厅挤满了人,可是北京打往山西的线路只有1条,打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不通。通话质量很差,打长途电话像吵架,喊破了喉咙,连房间外的人都被吵得受不了。营业厅里里外外,为打电话吵架甚至打架的事常有。话务员耳朵上戴着大耳机,脖子上挂着俗称‘牛角’的话筒,一天下来也很辛苦。”

    1987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始向国人推销模拟移动电话,人们称它为“大哥大”。当人们第一次听到砖头般的“大哥大”里传出声音时,脸上写满惊讶。“大哥大”因昂贵的售价和使用费,成为身份的标志。相比现在,1993年的手机更像“凶器”,既重又大。尽管如此,在那个年代,“大哥大”仍然是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档消费品。1993年,买一台带号“大哥大”的价格是两万余元。手拿“大哥大”,腰别BP机,这是20多年前的时髦派头。

    “一机在手,漫游神州。”1995年1月1日,人们终于让那个砖头般大小的“大哥大”开始了自己的神州之旅,中国开通的无线移动通讯网也成了世界上联网区域最大的网络。当年,全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是150万,这个数字在其后的数年中,以200%的速率迅速膨胀。中国人对移动电话的饥渴需求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2008年1月,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5.56亿户。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BP机、电报等都相继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退,信件已成为一种传统且古老的方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