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脱 荒废青春时光
确立目标 寻找改变动力
虚度光阴的生活“看上去很美”,似乎是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然而事实上这些学生未必能有多享受。社会文化推崇积极上进,人的本性也需要寻求意义,虚度光阴显然违背这一点。这意味着他们心中存在隐忧。父母的期盼,女友的埋怨,同学的成长都可以是压在他们心上的石头,随时引发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既然虚度光阴没什么益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这样做?
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大学生其实也不想混日子,他们只是不知道大学的时间该用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
大学生在进入校园的时候,普遍对大学的任务、大学和高中的不同,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阶段缺乏认识。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高中不同的是,学习不再是唯一的任务,也不再能占据所有的时间。大学是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舞台,是培养一系列的能力,为未来职业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而这一切要以怎样的方式进行,需要大学生自己规划。遗憾的是,大学生普遍没能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起规划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所习惯的是一种控制型的环境,在老师和家长主导下学习和生活。到了大学这个放任型的环境中,原有的学习目标弱化了,原有的督促也没有了,时间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于是,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学生们很自然地会把时间花在一些能让自己得到当下满足的事情上。
也不是所有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地参与校园活动,展开一些探索,但这种努力却没有维持下去,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遭受挫折后不能有效应对,容易就此消沉下去。
于浪就是如此。于浪在入学时对社团活动很积极,但一些不踏实工作就能得到收获的不公正现象打击了他。他可能由此形成了“努力无用论”,并且泛化到大学生活的每个层面,连学习也丧失了动力。这种把一次挫折经历中的负面现象过分夸大,从此一蹶不振的消极心理,也是不少学生把大学时光荒废掉的原因。
不管原因如何,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一方面,网游、聊天这类活动能够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带来暂时的快乐。人总愿意得到快乐,在无所事事的生活中没有别的东西能替代这些活动带来快乐的情况下,人就会越发依赖它们。于浪试图改变却“脑袋空空的,身体软软的”,就是因为原有的刺激消失了,而新的生活方式还没能产生成就感让自己感觉有劲头。
另一方面,人有一种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合理化的倾向,以应对自己的认知失调。我们的信念和行为总要保持一致,如果自己明知行为错误还一直坚持不思改变,无异于自打耳光。所以虚度光阴的学生会用各种理由将自己的做法合理化,最好用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超然”的高度,为不思进取贴上淡泊名利的标签。于浪看不起同学“为了身外之物奔忙”,尤利说“生活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背后都有这种合理化在起作用。
所以要改变虚度光阴的状态,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为自己开脱,试着面对自己只不过是荒废了时间,有很多应该完成的任务都没有完成的事实。诚实地承认问题,才能发现差距,才有改变的动力。
接下来就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方向,确立目标。来自内心的目标能真正激励自己,让自己产生集中精力去做事情的愿望,这是对付虚度光阴的有效手段。目标来自心底,只要关注自己心底真正想要的东西,通常都能发现。比如尤利非常期望在网上开店。当然,尤利是否对开店有足够了解,这个目标是不是真正的目标,有没有可行性有个确证的过程,但只要能让人愿意积极行动起来,就应该鼓励。
仅有目标还不够。一种行为模式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要改变它也需要长期的努力。行动的过程需要借助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自我监督,制订计划表,列出要做的事情,完成的期限,自我评估,考察计划有没有得到执行等。当然,更需要坚持,需要自我调节,即使改变过程遭受挫折,不要轻言放弃。
当然,如果像于浪到了大四火烧眉毛的阶段才醒悟,解决就业问题就变成最重要的任务了,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学的虚度,意味着求职之路会艰辛一些,职业的起点可能也会低一些。不过危机也可以成为转变的契机,只要个人意识到问题,并愿意为改变付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