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

一次鲜为人知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

——读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经济学家丛书》
本报记者 董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6    [打印] [关闭]
    最近,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了经济学家列传的第四部:《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刘国光》。之前的三部分别是:《我国经济学泰斗马寅初》、《登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开国第一任央行行长南汉宸》。较之马寅初、孙冶方和南汉宸,刘国光属于稍晚的一辈学人,他也跟当下更为贴近而紧密。作者邓加荣就是从2005年的那场席卷学界的“刘旋风”写起的。

    是年3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和吴敬琏四人因各自的贡献而一同走上领奖台。台上,刘国光感慨之间语出惊人。他说,“有人认为,现在尘埃已经落定,市场占了上风,计划不再时兴了。我不完全这样看。”

    按照刘国光的观点,计划经济固然存在效率和激励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缺陷也当为人所重视,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不能保证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在坚持市场取向革命的同时,必须有政府有效的调控干预加以纠正,有必要的计划协调予以指导。”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话竟然引起了一场大震动。不仅整个经济学界,连社会舆论也广泛地参与到讨论中。轻轻巧巧的几句话为何能有如此的能量?因为它点到了经济学的核心难题: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经济运行是效仿苏联的计划模式。刘国光也是首批留苏学生之一。然而,数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无法解决信息和效率等矛盾,在资源配置中用计划发挥基础作用是不妥当的。看得见的手再有力,也无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合起来可能达到经济发展的最优效果——怎么结合仍是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但是当初中国获得这样的认识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辛努力的。在经济学界,刘国光之前,孙冶方和顾准等都为打通经济发展的大道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

    1979年,刘国光和人合写了《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勇敢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是可以结合的,也是必须结合的。”此文从社会经济关系最深层机构中寻证,社会主义内部存在商品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阶段所特有的物质利益关系决定的。尽管它没有提出走向市场经济,却为走向市场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步骤和措施。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当国民经济徘徊于通货膨胀与发展速度的两难选择之际,刘国光与其他人密切配合,准确恰当地计算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比例关系,为国家设计出软着陆路线图,打破了恼人的物价怪圈。

    2005年,刘国光又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在那场争论中,有人认为,刘氏的发言乃是否定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是坚持“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过时”,甚至是不懂西方经济学的表现。这在邓加荣看来多是误解或者讹传。

    “刘国光是经历了无数次‘计划与市场争论烈火与实践反复锤炼’的老人,他对改革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对改革成果的珍惜也是非同寻常的。”邓加荣说,不过,作为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刘国光在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不禁要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值得警戒和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问题。他特别提到,刘国光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学的就是西方经济学。

    今天的世界再一次陷入经济危机中,人们期待,经济学家和其他智者一起能够找到突围之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