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

大学生就业冷热不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6    [打印] [关闭]
    本报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董伟)今日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公开了一项针对20余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呈现出冷热不均的趋势,即不同大学、地区、行业、职业领域和专业之间天差地别。

    该调查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用初次就业率来衡量是不合适的。因为实际的状况是,毕业半年后是该群体就业的另一个高峰期。比如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有55.8%,然而半年后就业率达到了84.9%,提高了近三成。

    在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1.2%的人自主创业,55.1%的人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还有28.6%的人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这意味着140多万名大学生所学知识没有用上,从而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另外,该年度的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失业率为12%,其中9%的人在继续寻找工作,不到1%的人正准备深造,2.2%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而成为所谓的“啃老族”。

    调查报告称,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时下焦点,但细致分析一下,这种“难”并不是均等存在的。实际上,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调查者将所有学校分为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级职校与专科学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

    从专业来分,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业越容易。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和表演专业;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在不同地域上大学,就业形势也不一样。东部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吸收了就业大学生的六成以上;而中西部地区仅能为当地毕业大学生提供一半左右的就业岗位。其中,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是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省市,而湖南、湖北、黑龙江和吉林净流出率较高。

    调查中,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正在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则不再是吸纳的主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