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冷热不均
该调查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用初次就业率来衡量是不合适的。因为实际的状况是,毕业半年后是该群体就业的另一个高峰期。比如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有55.8%,然而半年后就业率达到了84.9%,提高了近三成。
在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1.2%的人自主创业,55.1%的人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还有28.6%的人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这意味着140多万名大学生所学知识没有用上,从而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另外,该年度的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失业率为12%,其中9%的人在继续寻找工作,不到1%的人正准备深造,2.2%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而成为所谓的“啃老族”。
调查报告称,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时下焦点,但细致分析一下,这种“难”并不是均等存在的。实际上,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调查者将所有学校分为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级职校与专科学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
从专业来分,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业越容易。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和表演专业;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在不同地域上大学,就业形势也不一样。东部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吸收了就业大学生的六成以上;而中西部地区仅能为当地毕业大学生提供一半左右的就业岗位。其中,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是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省市,而湖南、湖北、黑龙江和吉林净流出率较高。
调查中,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正在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则不再是吸纳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