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
身边的点滴变迁
——本报记者触摸改革开放30年

学雷锋与国际接轨

本报记者 白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6    [打印] [关闭]
    【关键词】 学雷锋 志愿者

    北京奥运会期间,有个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最西北角稻香湖、离鸟巢39公里的志愿者站点。一群“80后”、“90后”志愿者,每天早早赶到这里服务。他们花在路上的时间达4个多小时,忍受酷暑枯燥,持续了两个多月。

    他们穿着蓝T恤,自豪地说:“我们是志愿者。”

    时光倒转30年,他们的父辈也会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大声地说:“我的名字叫雷锋。”

    雷锋和志愿者这两个时代的时尚标签,在做同样的事:好事。

    和雷锋精神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一样,香港青年协会的注册义工陈玉梅强调,志愿者组织应注重了解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让人们体验当志愿者,感受“做好事”带来的满足感。

    “我帮老奶奶指路,她夸赞了我,我很开心。”在稻香湖站点的工作日记上,“90后”志愿者刘雯雯写道。她从小没为任何人做过事,“向来都是父母为自己做事”,当志愿者期间,主动做点好事又被夸赞,让刘雯雯很有成就感。

    在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看来,“80后”是视时尚为生命的一代人,他们把现代化的很多特点都视为一种时尚,就像做奥运志愿者,唯恐自己落伍于同龄人。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图景中,“80后”、“90后”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叛逆”、“前卫”的标签,功利、自私、冷漠常被用来形容他们。但北京奥运会年轻志愿者的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国外媒体,被视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群体,被誉为“鸟巢一代”。

    “对年轻人来说,做好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畅销书《雷锋》的作者之一师永刚表示,“就像现在的志愿者行动、慈善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雷锋精神的延续。”

    在对雷锋的人生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充实进大量资料后,师永刚发现,“我们今天看到的雷锋不过是怀旧气质的一个遥远的背影,怀念雷锋,更多是怀念历史上的某种风尚、某种想象中的道德,以及我们想象中的道德的还原。”这本《雷锋》的封面写着:“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

    是的,志愿者精神与雷锋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志愿者却是一个不论何种肤色的人都能听懂的词。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

    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累计已有3.82亿人次以上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