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触摸改革开放30年
选票沉甸甸
2008年11月5日,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芝加哥宣布大选胜出。这对66岁的江西省九江市庐峰社区居民孙淑玲来说,就像看了场热闹。
然而,孙淑玲没有料到,这种“热闹”其实离她很近——她接到通知,12月5日社区海选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她和其他27人被任命为海选小组长。
“自我记事以来,从没听说过海选社区干部。”孙淑玲说,她感觉“很意外”。
其实,孙淑玲不知道,早在2002年12月26日,全国首位“海选”居委会主任就已在南京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金四村的社区诞生。而居委会主任,后来也被称为“小巷总理”。在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的农民,在村民自治的换届选举中创造了这种选举方式。
“我活了80岁,上面没先定候选人,让我们直接投票选举,这还是第一次。”2007年12月22日,重庆市合川区谢光金老太太说。社区率先在全区尝试居委会班子“海选”,满头白发的老人,拄着拐杖,提前一小时赶到了选举会场。
同样,6年前,在北京市北新桥九道湾社区自治组织直接选举现场,也曾有让人感动的一幕。2002年8月17日上午,87岁的老人徐会卿尽管坐在轮椅上,依旧把公民选举证郑重举在胸前。“我不去现场,什么情况都不了解,那怎么行?”身体不好的老人拒绝了女儿的劝阻,坚持亲自投票。
正是在徐会卿参与的这次社区直选中,首次出现了秘密划票间,投票人选谁不选谁,不再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目了然。这在当时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马学理称为“了不起的突破”。
事实上,2008年11月22日,一次更大胆的“突破”在湖南株洲政府宾馆会议大厅上演,一场名为“‘80后’优秀青年干部推选活动”的总决赛,采用电视直播方式展开。很快,这种选拔人才的做法引来了诸多争论。
忙于“海选”的孙淑玲,已顾不上关注别人的事了。12月5日6点,她和搭档一起出发,挨家挨户敲开41户居民95名选民的家门回收选票。
“前天已确定正式候选人了,今天正式候选人与选民见面。12月16日,正式投票,公布选举结果,发公告。”孙淑玲12月13日告诉记者。
孙淑玲知道,自己活了66年,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一定要重视和珍惜。在她眼里,这“小巷总理”的海选,并不次于大洋彼岸的总统大选。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也是走这个过程吧?”老人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