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星期

寒冬华尔街感受上海暖流

本报驻美国记者 鞠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7    [打印] [关闭]
    12月13日,美国纽约。

    天气格外寒冷,却丝毫不能阻挡留美金融界人士争先恐后地赶往上海市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工作团在这里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金融高等院校在内的19家上海单位和企业带来了170多个招聘岗位,而前来应聘者近2000人。此前,工作团先后在伦敦、芝加哥进行的两场招聘活动同样反响强烈。

    主办方预计此次在纽约的招聘会将会吸引四五百名金融人才前来应聘。但招聘会开始后仅仅两个小时,入场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人,整个大厅水泄不通。组织者不得不临时采取限制措施,晚到的众多应聘者只能在大厅外排起长达几十米的队伍,等待入场。据多次采访有关活动的当地媒体记者称,2002年上海方面前来招聘的单位只有7家,总共带来了50个岗位,而应聘者也寥寥无几,今年的爆棚场景着实令他始料未及。

    根据活动组织者的初步统计,前来应聘的大多数是26岁到35岁的年轻人,学历几乎都在硕士以上,一般都有3到5年的金融从业经验。

    据旅美华人金融学会会长汤晓东介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有5%~7%失业,还有不少人对美国金融业的前景感到悲观,希望到中国寻求发展机会。

    记者在现场也遇到不少即将毕业或刚刚走出校门的留学生。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前景暗淡,使他们不得不降低预期,而工作经验的不足成为他们最大的软肋。即将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刘天琦,一大早就与几位好朋友来到招聘会现场。他说,以他所学的统计学专业,往年在美国找工作并不是问题,去年的毕业生就有很多进入了华尔街大牌投资公司。没想到时隔一年,形势恍如天壤之别。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的百年老店纷纷垮台,各大公司都在裁员,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相反,国内的发展蒸蒸日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巨大,个人发展空间广阔。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刘天琦,对上海很有感情。他说:“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很好,如果有机会回国工作,首选是上海。”但他同时表示,“此次招聘岗位的门槛都比较高,一般都要求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职场新人来说,与那些经验丰富的华尔街白领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对此次招聘会不抱太大希望。”

    尽管此次人才交流会主要面向海外华人,但也有不少外国人慕名而来。阿里·阿拉尔先生现在是华尔街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有着16年的金融投资业工作经历,曾经先后在大通、花旗等多家知名金融公司担任经理人。但金融危机让他损失惨重,股票资产缩水了60%。他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是美国人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华尔街需要吸取教训,而中国的金融发展潜力很大。

    记者离开活动会场时,刘天琦正在认真研究一家上海公司的金融分析员岗位信息,他说从最基本的工作干起,才更符合实际。而由于应聘者仍然络绎不绝,主办方已经决定将原定于下午3时结束的招聘活动推迟到晚上。处于寒冬中的华尔街的确感受到了来自上海的阵阵暖流。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