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星期
运关上了一扇门,他自己打开一扇窗

张希永:告别大锅饭,天没塌下来

——本报与央视经济频道同步推出系列报道《中国故事》之三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旭 本报记者 宋广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7    [打印] [关闭]
    1986年8月,日本东京广播公司新闻称:中国东北的沈阳发生了超过8级的改革地震。这家名为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不足百人的小企业,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破产倒闭的公有制企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当年8月3日,20多岁的工人张希永、胡百君夫妇,同时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岗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下岗工人。此后的20多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破产与重生、绝望与希望的故事,时间已经让我们在今天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变迁。而在1986年时,这对年轻的夫妻,却是在惶恐与不安之中,开始了他们为生存而挣扎的漫漫长路。

    张希永原来所在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是一个不足百人的街道小厂,在沈阳这个大工厂林立的城市中,悄无声息。没有人能够想象,日后它会成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成千上万个“张希永”的命运将从此改变。

    刚进工厂,张希永以为他大概一辈子都要在这个小厂中度过了。好在日渐活跃的文化生活如同晨雾中的一缕阳光,让张希永在单调沉闷的工作之外找到了一丝安慰。他报名参加了沈阳市总工会组建的工人业余歌舞团,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到文化宫排练,周末去大企业慰问演出。不过,张希永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演出会成为他谋生的方式。

    2008年10月,张希永和妻子胡百君结婚整整25周年了。

    张胡两家是几十年的邻居,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在同一天进了同一家工厂。和张希永一样,胡百君也是接了母亲的班。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里,爱情照亮了两个年轻人的心。

    1983年10月,张希永和胡百君举办了婚礼。在他们的小厂里,这成了那一年最大的一件喜事。小两口自己也很满足,因为许多父辈根本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东西,都摆进了他们的新房。

    张希永回忆说:“单缸洗衣机,我记得好像是航空牌的,单卡双喇叭台式录音机,立柜,高低柜,还有沙发,沙发是我姐夫自己给我弄的,电视是我哥哥给我亲手装的12寸的,那时候12寸就很好了,大部分人都是9寸的,我们家一个12寸的,那当时我老牛了。”

    这些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的大件商品,让张希永夫妇感到兴奋。当然,和大多数中国百姓一样,他们并没有觉察到:这些新奇的商品,是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信号。

    一年后,女儿出生了。生活正在朝着预想的方向走去。做了父亲的张希永已然接受了自己作为小人物被规定了的命运。他没有想到,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正在改写无数个小人物的人生。

    1984年10月1日,一个举国欢腾的国庆节。在此之前的6年当中,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变化和希望。盼望变革的人们还来不及想清楚,阵痛就已经到来了。

    1985年8月4日,当地报纸显示,当天有中到大雷阵雨。张希永看到自己工厂的名字出现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市政府发出破产警戒通告,向防爆器械厂等三企业出示“黄牌”。限期一年整顿,如无起色,即宣布倒闭。

    企业会不会破产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却已经摆在眼前,工厂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而张希永夫妇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性要强的胡百君做起了生平第一笔生意——卖一种叫菇茑的东北小山果。

    “要菇茑吗?我们这便宜。”就像特务暗号接头一样,第一天还真就卖了一些,挣了两块钱。小两口心里头觉得特别高兴。

    1985年秋天,工厂被黄牌警告之后不久,25岁的张希永考取了电视大学大专班,希望通过学习寻找新的机会。丈夫脱产学习,胡百君就一人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女儿刚满周岁,工厂面临关门,小买卖收入有限,这段窘迫的生活里,温暖张希永的是贫贱夫妻间的恩情。

    失去了原有的脆弱的保护网,张希永夫妇开始艰难谋生。做了点小生意之后,张希永又找到了一家工厂重新上班。日子似乎安定了些,但生活又向他展现出了新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歌舞餐厅在沈阳悄然兴起。唱歌也可以赚钱,这让张希永感到欣喜。命运仿佛早已埋下伏笔。张希永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演员梦。他从未想过多年后会以这样的方式和梦想重逢。

    而眼前的世界,正在变得令张希永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工人们曾经视以为家的国营企业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了。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上先后有2000万产业工人面临下岗的共同命运。

    一时间,无助、彷徨的人们难以拨开笼罩在心头的迷雾。除了物质生活的困窘,还有回望过去时的困惑和面对未来时的茫然。

    同样的痛苦,张希永早几年就品尝到了。

    命运曾经向他关上了一扇门,张希永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1995年,他再次告别了工厂。这一次,他是主动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作为个体演员,他后来给自己取了个艺名“阿希”。那几年,张希永每天穿梭在多家歌舞餐厅,有时一个晚上的收入就相当于在工厂一个月的工资。那个市场已经深深吸引了他。

    和之前每一次的谋生经历一样,艰辛总是伴随着机会一起到来。轻松快乐的小品,演起来并不那么轻松快乐。女儿张音回忆:“有一次他描述说,夏天特别热,第一场演出完了,演出服都湿透了,然后奔到第二个演出地点,演完第二场后,他衣服几乎能挤下来水。当时我学了一篇课文《骆驼祥子》,有一段讲的是祥子怎么拉车,特别辛苦地在路上跑,我感觉我爸工作状态也差不多是这样吧,我当时就哭了。”

    记账是阿希做了个体演员之后养成的习惯。账本记得很细致,每一天干了哪些活儿,有多少收入,接下来有哪些预约都一目了然。

    20多年来,阿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变化都源自于市场。阿希和妻子都没有工作单位,但他已经学会不依赖任何单位的保护,只要有市场他就有机会,只要看准机会他就能生存。就像今天很多的中国人一样。

    1995年,阿希把骑了十几年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10年后,他买了一辆小轿车。阿希的生活一年年在变化,沈阳这个全国下岗工人最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也渡过了最为艰难的转型期。“下岗”这个名词所附带的尖锐阵痛,在中国人心中渐渐平复。

    2001年,阿希一家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商品房。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以此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阿希感到很知足。如同每一个被历史推动着往前走的普通人,阿希也知道,明天依然是一段充满未知的旅途。

    “我现在回过头来讲,破产对我是一个转变的契机,我听过一个人说,‘小鸟,你失去了这棵树,这棵树病死了,然后你飞走了,你飞向了一个大森林,你有更广阔的事情干。’我非常赞同他的这句话。”阿希说。

    (电视报道见今晚20时央视经济频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