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星期

“中国智造”悄然觉醒

王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18    [打印] [关闭]
    一个新兴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正在快速崛起。

    即便金融海啸仍在肆虐,他们身上闪现的光芒也无法掩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一字之变,蕴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内涵。

    在陈志列这样的“技术派企业家”面前,如果你说“中国人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似乎显得有点寒碜。技术创新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汤,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曾让中国企业困惑很久的“技不如人”的感慨,到他们这里,压根儿不存在什么门槛或障碍。

    比亚迪的王传福本来是给手机配套电池,后来改造电动汽车。他一度备受质疑。可在他眼里,研究透了汽车技术后,他断言这个行业根本就不是什么“高科技”,“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而已。他用飞速增长的销售额打消了怀疑者的顾虑。巴菲特的投资也在验证比亚迪的价值。

    毅昌公司的冼燃酷爱工业设计。他在这个中国制造企业经常“自愧不如”的领域,发现了最具成长性的价值链。“那种感觉如同在草原上骑马狂奔,跑到哪儿,领地就圈到哪儿。”在他眼里,手机、家电、电脑、汽车等,一概都是“外壳工业”,最根本的竞争要害是设计。

    还有许多类似案例。靠自主设计,从中关村电子市场的“红海”中拼杀出来的华旗公司,创造了本土品牌快速崛起的案例。在工程机械行业,凭借自主技术创新,三一、中联、山河智能等一批怀有雄心壮志的本土制造商,不仅挤走了国外竞争对手,而且迅速走上海外扩张之路。再加上最早一批推崇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海尔、联想、华为等,“中国制造”正在扭转廉价、粗加工、缺少附加值的窘境。

    这个新兴群体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但拥有共同的精神气质。他们专注,在某个细分的制造行业中,他们渗透了所有的技术细节,并执著于成为专业能手;他们勇于超越,正因为打破了专业技术门槛,在思想上没有包袱,在创新之路上不会自捆手脚;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对于在全球市场的竞技台上,他们极度渴望展示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

    他们是觉醒的企业家。只要领悟了全球竞争的游戏规则,他们就有勇气也有能力,去向真正的对手挑战和过招儿。就像陈志列所说,他们不怕摔跟头,经验教训是在克服困难的历程中学会的。他们的确像高中生一样,健康而结实,有股子青春期少年不服输的生猛劲儿。旺盛的生命力催促着他们去探求新世界,接受新挑战。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遭遇挫折,而是停滞不前。

    这是一股能够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迈向辉煌的力量。对他们来说,中国本土市场显得异常金贵,因为这不但是他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也是他们向海外拓展力量的根据地,必须认真培育和保养。“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本土市场是有效支撑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绝不能轻言放弃。同时,政策和资金应有效地向这些真正的“潜力股”倾斜。市场是土壤,政策和资金就是阳光、雨露和养料,只有共同起作用,新生力量才能从种子长成大树。

    最后,要给他们信心。在危机时刻,信心的确比黄金重要。正如陈志列所说,只要中国的技术员联合起来,形成能够自我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将是不可阻挡的力量。预言不会自我实现,而信念坚定的行动,一定会改变中国经济的未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